送孝達前輩巡撫山西
朔風獵霜林,繩直城西道。
去歲餞黃公,今晨送張老。
帝心重嶽牧,飛黃出內皁。
救時亦已亟,報國未爲早。
太行扼右輔,斥塞列城堡。
矧伊災祲餘,疲忙待公保。
儆貪諷碩鼠,敦俗誦山栲。
殆將試吏事,豈爲積資考?
深恩戀觚棱,餘淚別親好。
蒼茫萬千感,一一上懷抱。
頻年託韋弦,斗室展汛掃。
憂虞天心醉,歌哭俗眼媢。
所期合英賢,補袞翊皇造。
經術公最深,萬言氣雄顥。
速夷求識面,重譯購疏稿。
夜闌論邊事,對燭首蓬葆。
每憶風雪中,交章籲青瑣。
濁浪綿神蹟,浮雲鬱層昊。
更生副容臺,掌故恣蒐討。
過從六丈已,道義互灌澡。
不畏蕭艾滋,但愁乏香草。
公行見王郎,一尊樂泮藻。
勖哉歲寒心,不雕以爲寶。
拼音

陳寶琛
淸末民國初福建閩縣(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長菴,改字伯潛,字伯潛,號弢菴、陶菴、橘隱,晚號聽水、滄趣。陳家累代簪纓,爲榕城望族。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寶琛年十三歲,縣學秀才,十八歲中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三人進士,三人舉人,人稱「兄弟六科甲」。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好論時政,合稱「淸流四諫」。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復。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調官。翌年,授翰林院 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 白鹿洞書院。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請募勇參用西法教練》,主張「變化以盡利,任人以責實,籌餉以持久」,中法戰爭失利,受牽連,被降五級,回鄕閉門讀書,修葺先祖「賜書樓」,構築「滄趣樓」。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鰲峰書院山長。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鐵路總辦,修漳廈鐵路,並任福建高等學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學)監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大)。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毓慶宮行走,任溥儀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遜位,後仍追隨溥儀。命修《德宗實録》。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張勳復辟時,推舉爲內閣議政大臣。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隨溥儀移居天津。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滿洲國 成立,寶琛專程赴長春探望溥儀,拒受僞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時病逝於北平住處,春秋八十有八。喪聞,溥儀震悼,賜奠醊,賜祭一壇,特諡文忠,晉贈太師,賞給陀羅經被,賞銀九千元治喪葬。有藏書十萬冊,「淸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冠於全閩」。著有《陳文忠公奏議》、《滄趣樓文存》、《滄趣樓詩集》、《滄趣樓律賦》、《南遊草》等。
► 889篇诗文
陳寶琛的其他作品
- 《 希村穎生同泛西溪憩交蘆庵謁樊榭祠 》 —— [ 清 ] 陳寶琛
- 《 題伯愚將軍志銳同聽秋聲館圓並送之官伊犁 》 —— [ 清 ] 陳寶琛
- 《 檳榔嶼李丕耀所建義冢亭二十年前嘗乞余記亭有李石像沒十稘矣 》 —— [ 清 ] 陳寶琛
- 《 齊天樂 觀蓮節鶴亭集飲十刹海樊山成《荷花生日》七律八首瞬已經月憶辛亥六月遇閏再閏則須辛巳矣戲作閏荷花 》 —— [ 清 ] 陳寶琛
- 《 舟中憶爪哇之遊雜述八首 》 —— [ 清 ] 陳寶琛
- 《 八月十四夜攜家泛南溪晨至小雄山齋晚歸詩以紀之 》 —— [ 清 ] 陳寶琛
- 《 七月廿二夜聽水齋對月 》 —— [ 清 ] 陳寶琛
- 《 江城子 · 憶梅 》 —— [ 清 ] 陳寶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