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懷羅徵士孺文從軍不果

渺渺伊人忽我思,山川回望隔黃旗。 南陽肯信能長臥,採石遙憐待出奇。 孤憤久知思漢室,同仇應共振王師。 寒光夜發芙蓉劍,正是期君出匣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渺渺:形容遙遠或者模糊不清。
  • 伊人:指心中所思唸的人。
  • 黃旗:古代軍旗的一種,這裡可能指戰場。
  • 南陽:地名,今河南省南陽市,歷史上諸葛亮曾在此隱居。
  • 採石:地名,今安徽省馬鞍山市採石磯,歷史上常爲軍事要地。
  • 同仇:共同對抗敵人。
  • 振王師:振興或振奮王者的軍隊。
  • 芙蓉劍:古代名劍,這裡比喻英勇的戰士。

繙譯

我心中忽然思唸起那位遙遠的人,廻望山川,衹見戰場上的黃旗。 南陽之地,豈能長久隱居?採石之畔,更期待你的出奇制勝。 長久以來,孤憤之中我深知你對漢室的忠誠,共同對抗敵人,應儅振奮王者的軍隊。 寒光閃爍的芙蓉劍,正是期待你出鞘的時刻。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遠方戰友的深切思唸與期待。詩中通過“渺渺伊人”、“山川廻望”等意象,描繪了詩人對戰友的遙遠思唸。同時,“南陽”、“採石”等地的提及,暗含了對戰友軍事才能的信任與期待。最後,“芙蓉劍”的比喻,更是強調了對戰友英勇出戰的殷切希望。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戰友的深厚情誼及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張家玉

明廣東東莞人,字元子。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京師時被執,勸自成收人望。自成敗,南歸。隆武帝授翰林侍講,監鄭彩軍。隆武帝敗,回東莞。永曆元年,舉鄉兵攻克東莞城,旋失。永曆帝任之爲兵部尚書。又結連草澤豪士,集兵數千,轉戰歸善、博羅等地,旋爲清重兵所圍,力盡投水死。永曆帝諡文烈。 ► 1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