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百里湖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 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歲已佔秋旱,民猶望雨膏。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千頃:頃爲面積單位,一頃等於一百畝,「千頃」極言湖面寬廣。
  • 半篙(gāo):篙是撐船的竹竿或木杆,「半篙」指湖水的深度只能使篙插入一半。
  • 原樹:原野上的樹木。
  • :年成。
  • 佔(zhān):預示。
  • 雨膏:滋潤萬物的雨水,膏本意爲油脂、肥肉等,這裏形容雨水的滋潤作用。
  • 涸(hé)鱗:被困在乾涸處的魚,比喻處於困境的百姓。

翻譯

百里湖面廣闊無比,縱橫千頃;湖水較淺,划船時船篙只能插入一半。遠遠望去,帆影好像靜止不動;岸邊平原上的樹木,一棵比一棵高聳。今年的年成已預示着秋季乾旱,可百姓仍然盼望着上天降下滋潤的雨水。只要能讓陷入困境的百姓如同乾涸之魚重獲生機,我怎敢畏懼湖中的波濤呢?

賞析

這首詩前兩聯描繪湖面風光,詩人用簡潔的筆法,勾勒出一幅悠遠的湖面景象。「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寬與淺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湖水面積遼闊但深度較淺的特點;「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則通過動與靜的結合,遠處看似不動的帆與競相高聳的樹木,畫面極具層次感與立體感,頗有悠然淡遠之趣。

後兩聯由寫景轉入抒情。「歲已佔秋旱,民猶望雨膏」直接反映百姓面臨的乾旱災情以及他們對雨水的期盼,字裏行間流露出詩人對民生的關注。尾聯「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筆鋒一轉,詩人以「涸鱗」自比百姓,表明只要能解救百姓於水火,自己甘願挺身而出,不懼任何艱難險阻,將詩人心繫蒼生、捨己爲人的高尚情懷充分展現出來。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景情交融,淋漓盡致地體現了詩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人文情懷 。

查慎行

查慎行

清浙江海寧人,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改字悔餘,晚號初白老人。黃宗羲弟子。康熙三十二年舉人,四十二年以獻詩賜進士出身,授編修。後歸裏。雍正間,受弟嗣庭獄株連,旋得釋,歸後即卒。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後,爲東南詩壇領袖。有《他山詩鈔》、《敬業堂集》。 ► 5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