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閭祠

平遠江山極目回,古祠漠漠背城開。 莫嫌舉世無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 放逐肯消亡國恨? 歲時猶動楚人哀! 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
拼音

三閭祠是清代詩人查初白創作的一首詩歌。作於康熙十九年(西元一六八〇年)。詩人雖已逾而立之年,只是一介書生,卻毅然應貴州巡撫楊雍建之招,入其幕府,參與平定「三藩之亂」。本詩就是初白隨軍入黔途徑湖南常德府武陵縣時,憑弔屈原祠時所做。此時的詩人,正處於滿懷壯志而前程莫測之際。屈原舉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於朝廷,被讒言中傷,敢逐沅、湘。行吟澤畔,不能爲國盡力,眼睜睜看着楚國爲虎狼之秦所滅,最終投江自盡的遭遇和命運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知己難求」與「懷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或者是渴望被重用而不得的感情)。 詩人在憑弔屈原時,正處於滿懷壯志而前程莫測之際,屈原舉世都找不到知己,不容於朝廷,被讒言中傷,敢逐沅、湘。行吟澤畔。不能爲國盡力,眼睜睜看著楚國爲虎狼之秦所滅,最終投江自盡的遭遇和命運引起了他強烈的共鳴。 最後二句作者觸景生情,産生奇妙的聯想。(或者虛實相生,超越時空的交流) 楚地的佳卉香草茂密繁盛。年復一年,緑遍三湘人地,那不正是屈原辭賦中常見的賢人君子的象徵嗎?屈原的不滅的靈魂似乎仍在楚山湘水間徘徊往來。想象與現實融爲一體。同樣的遭遇,同樣的情懷,使得詩人能够實現不同時空的交流對話,一種志士才人被壓抑的苦悶得到宣泄,同時給讀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間。 詩人先寫故楚之地平曠遼闊,江流蜿蜒,遠山逶迤,再由遠及近,古老的三閭祠背城而立,藉外景之闊大,反襯祠堂的孤小冷凄,爲全詩定下了感情基調。 尾句中的「吟魂」在詩中指的是屈原(想象中的屈原)。該詩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感情,旣有對屈原偉大愛國精神的崇敬之情,也有對時局的憤慨之意,還有對屈原悲劇的凄婉之慨。
查慎行

查慎行

清浙江海寧人,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改字悔餘,晚號初白老人。黃宗羲弟子。康熙三十二年舉人,四十二年以獻詩賜進士出身,授編修。後歸裏。雍正間,受弟嗣庭獄株連,旋得釋,歸後即卒。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後,爲東南詩壇領袖。有《他山詩鈔》、《敬業堂集》。 ► 5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