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懷

城南平野寒多露,窗壁含風秋氣度。 鄰桑槭槭已欲空,悲蟲啾啾促機杼。 柴門半掩掃鳥跡,獨抱殘編與神遇。 韓公既去豈能追,孟子有來還不拒。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槭槭(qì qì)**:形容木葉凋零的聲音。
  • ****機杼(zhù)**:指織布機。
  • **殘編:指殘缺不全的書籍。
  • 韓公:指韓愈。
  • 孟子:這裏借指前代的賢能之士。

翻譯

城南廣闊的平野上寒冷且多有露水,窗戶和牆壁間滲透進秋風,透着秋的氣息。鄰居家桑樹上的葉子紛紛飄落,發出槭槭的聲音,眼看就要落盡,悲傷鳴叫的秋蟲發出啾啾聲,似乎在催促人們趕快織布。柴門半掩着,門外清掃過,只有鳥的蹤跡。我獨自抱着殘缺不全的書籍,沉浸其中與書中的精神世界交感相遇。韓愈已經遠去,難以再追及他當年的風采,若是有前代如孟子般賢能的人到來,我肯定不會拒絕與他們交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秋日的清冷景象。詩的前兩聯通過「寒多露」「含風」「槭槭」「啾啾」等詞渲染出秋的寒涼與蕭瑟,營造出一種孤寂冷清的氛圍。頷聯寫鄰桑欲空、悲蟲促織,暗示時光流逝,生活忙碌。頸聯「柴門半掩掃鳥跡,獨抱殘編與神遇」則刻畫了詩人獨處的形象,他在這樣的秋景中,不被外界干擾,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裏,表現出一種自得其樂、寧靜致遠的心境。尾聯借懷念韓愈和期待能如孟子般賢人的到來,體現了詩人對前代賢才的追慕以及渴望志同道合之人相伴交流的心情。整首詩情景交融,既描繪了秋天的自然之景,又深刻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情感與追求 。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