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行題鰲海施厚確遺照
山居超塵域,山城半離即。
距城構山亭,亭在雲山側。
亭外護花欄,欄勢隨迂直。
桃竹柳芝蘭,面面環亭植。
借問誰主人,春花報消息。
曰有儒者風,夙優才與德。
德是好秉彝,才乃擅奇特。
奇才處囊錐,文章應報國。
昊才亦愛才,玉樓召記逼。
因之降石麒,薪傳火不熄。
遊學鯤沙東,來從鰲海北。
學海家有源,還脩弟子職。
了了讀父書,一一羅記憶。
持照索予題,其情正孔亟。
神交贈以言,敢惜金如墨。
信手而疾書,知心了無惑。
昔慕荊州名,恨不荊州識。
今晤荊州圖,幸仗虎頭力。
點綴盡生機,古道存顏色。
可知是淑人,其儀本不忒。
偕童不偕冠,天真無粉飾。
問訊亦何心,未可機械測。
古來容膝安,毋乃太偪仄。
今茲抱膝吟,悠悠意自得。
消受一事無,坐忘年萬億。
乾坤此山亭,渾然無終極。
拼音
章甫
章甫,林爽文事變時,曾募義軍堵禦。嘉慶四年(1799)歲貢,三次渡海赴試,皆不中,遂設教裏中。重修府學文廟時曾捐銀贊助,其後擔任董事。甫性嗜古,天分甚高。讀書博採經子百家之菁華,究心詩學之源流正變。其後絕意仕途,課兒孫自娛,時人目爲高士。詩文俱工。 章甫著有《半崧集》六卷。連橫《臺灣通史》著錄作四卷、《臺灣詩乘》作八卷。集中或贈答酬酢,或山水記遊。作者屐痕所至,除臺灣本土風光外,三次渡海赴試,於澎湖、福建所見,亦留載文字之中。全書依體裁大致分爲六卷,前五卷爲詩歌,第六卷爲散文。王國璠臺灣縣學教樑上春,爲其《半崧集》簡編作序曰:「按半崧之詩,體制、格力、氣象、興趣、音節五法俱備而不入俚……故非獨五、七言律波瀾壯闊、法度精嚴,如建大將旗鼓,雖八面受敵,無懈可擊。其古詩之蒼樸渾成,直截愷惻,寄濃於簡淡之中,真有古樂府遺意。至如絕句、駢體、雜文,或以韻格勝,或以詞氣勝,要皆麗而有則,約而彌該,非出入於六朝諸家不辨。」章甫詩歌的風貌,大抵如此。然以其詩「不入俚」,少有詠歌民俗之作。今見《半崧集》爲日治時期大正六年(1917)據嘉慶二十一年(1816)謄錄的抄本,典藏於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刪存原書之半,刊印成《半崧集簡編》,爲今日常見的版本。以下據國家圖書館臺灣分館的鈔本爲底本,參考連橫《臺灣詩乘》、陳漢光《臺灣詩錄》及臺銀本《半崧集簡編》進行參校。(江寶釵撰)
► 4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