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投帽

公裝夏帽仿西歐,編織新搜樹葉柔。 洗去泥塗膚自白,絕無芒刺背能留。 葛巾陶令思歸隱,箬笠蘇公愛自由。 嘉木蕃生遍臺島,此鄉番語號林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林投:即露兜樹,常綠喬木,有支柱根。
  • 許南英:臺灣著名愛國詩人。
  • 公裝:這裏指公務人員所着服裝。西歐:歐洲西部的簡稱,這裏代指西方。
  • 泥塗:泥巴。
  • 芒刺: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比喻事物的鋒芒。
  • 葛巾:以葛布製成的頭巾,相傳爲陶令(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令,以愛菊、歸隱等著稱)所服。
  • 箬笠:用箬竹葉及篾編成的寬邊帽,相傳蘇軾喜愛自然,常着箬笠芒鞋出行。
  • 嘉木:美好的樹木。
  • 蕃(fán)生:生長繁茂。

翻譯

公務人員夏季所戴的帽子仿照西方樣式,是用柔軟的樹葉新編制出來的。把帽子上的泥巴洗淨後它的質地自然潔白,根本不會有芒刺留在背上。就像陶淵明戴着葛巾想着歸隱田園,蘇軾愛戴箬笠是因爲熱愛自由。這種美好的樹木在臺灣島繁茂地生長,當地的番語稱它爲林投。

賞析

這首詩圍繞「林投帽」展開,前兩句直接說明此帽是模仿西歐樣式,用柔軟樹葉編織而成,展現了其獨特的製作材料和新穎的來源。「洗去泥塗膚自白,絕無芒刺背能留」兩句,表面寫林投帽洗淨後純淨且無刺的特點,實則通過這種具體的特徵描寫,賦予帽子清白無染的象徵意義。

詩的頸聯用典,將陶潛戴葛巾歸隱和蘇軾愛箬笠追求自由相聯繫,暗示了林投帽或許也承載着一種對自由、超脫、歸隱等精神境界的追求。尾聯點明林投樹在臺灣島上廣泛生長,又提及當地番語對它的稱呼,既增添了異域風情和文化特色,又強調了這種帽與當地緊密的地緣聯繫。整首詩以物爲載體,不僅介紹了林投帽這一文化事物,而且借物傳達出對高尚品質、自由精神的嚮往,以及濃厚的地域鄉情。

許南英

許南英

許南英,字子蘊,號蘊白、允白,自號窺園主人、留髮頭陀、龍馬書生、昆舍耶客、春江冷宦,兩度來臺。期間與南社、瀛社、桃社、竹社、櫟社等諸多詩友往返。民國二年(1913)廈門鼓浪嶼菽莊花園建成,林爾嘉廣邀詩文同好組「菽莊吟社」,許南英亦常參與盛會。現存《窺園留草》包括「窺園詩」、「窺園詞」。詩集按時間排列,甲申以前(光緒十年,1884)之少作亦收錄。茲以1933年北京和濟印書館之原刊本爲底本,參照1962年臺銀本編校。 ► 110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