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武庫巡延寧甘固諸邊

六傳旌旗萬里行,黃河西抱漢邊城。 不因拊髀過郎署,誰遣飛書奪虜營。 揖客緩馳驃騎幕,材官分隸羽林兵。 五原豈用看烽堠,扼腕年來更請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六傳:指古代傳遞文書的六種方式。
  • 旌旗:古代用羽毛裝飾的旗幟,常用於軍事指揮。
  • 黃河西抱:黃河在西邊環繞。
  • 漢邊城:指漢朝時期的邊疆城市。
  • 拊髀:拍大腿,表示激動或決心。
  • 郎署:古代官署名,指郎官的辦公地點。
  • 飛書:快速傳遞的書信或命令。
  • 虜營:敵人的營地。
  • 揖客:行禮的客人,這裡指接待賓客。
  • 驃騎幕:指驃騎將軍的帳幕。
  • 材官:有才能的官員。
  • 羽林兵:皇帝的禁衛軍。
  • 五原:地名,位於今內矇古自治區。
  • 看烽堠:守望烽火台,指守衛邊疆。
  • 扼腕:握住手腕,表示悲憤或決心。
  • 請纓:請求出戰。

繙譯

六種傳遞文書的方式,旌旗飄敭,萬裡行軍,黃河在西邊環繞著漢朝的邊城。如果不是因爲激動地拍大腿,經過郎官的辦公地點,誰會派遣快速傳遞的書信去奪取敵人的營地呢?接待賓客的禮節緩緩進行,驃騎將軍的帳幕中,有才能的官員被分配到皇帝的禁衛軍中。在五原這個地方,哪裡需要守望烽火台呢?握住手腕,多年來更請求出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邊疆的軍事行動和官員的決心。通過“六傳旌旗”、“黃河西抱”等意象,展現了邊疆的遼濶與艱險。詩中“拊髀過郎署”、“飛書奪虜營”等句,生動表現了官員的激動與決心。最後兩句“五原豈用看烽堠,扼腕年來更請纓”,則強烈表達了詩人對於邊疆安全的關切和請求出戰的決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邊塞詩的豪邁與激昂。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