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

春日川原曉望濃,東南山色翠重重。 劉伶遊計常攜鍤,陶亮歸期每候鍾。 四壁有家還似寄,一身多病遂成慵。 臨蹊欲問漁郎路,落盡桃花但古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川原:河流與原野。
  • 劉伶:魏晉時期名士,好飲酒,曾作《酒德頌》,文中提到他外出時常帶着鏟子,說:「死便埋我。」這裏指放達縱酒的生活態度。伶(líng)。
  • (chā):鐵鍬,掘土的工具。
  • 陶亮:當指陶淵明(潛),一說指陶弘景。這裏取陶淵明辭官歸田之意,據說他曾對人說:「我豈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表達了對官場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每候鍾」指盼望着歸家的時間。
  • (yōng):睏倦,懶。

翻譯

春天的河流原野在清晨的曙光中顯得景色濃郁,東南方向的山巒青翠層疊。劉伶出遊的計劃中常常帶着鏟子,陶淵明盼歸的日期每次都等待着鐘聲(暗示着歸心似箭)。四周雖有房屋但仍感覺像寄居他鄉,一身多病於是變得慵懶。站在路旁想要詢問漁郎的路,桃花已經落盡只見到古老的松樹。

賞析

這首詩以春遊爲主題,描繪了春天的景色以及詩人的心境。首聯通過對春日川原和東南山色的描寫,展現出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爲全詩奠定了清新的基調。頷聯借用劉伶和陶淵明的典故,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灑脫和歸隱田園生活的嚮往,同時也透露出一種對現實的無奈。頸聯則表達了詩人身處異鄉的孤獨感和因多病而產生的慵懶情緒,反映了他內心的苦悶。尾聯中「落盡桃花但古鬆」的描寫,營造出一種蕭瑟的氛圍,與前文的春景形成對比,進一步加深了詩人內心的複雜情感。整首詩情景交融,寓意深遠,通過對春天景色的描寫和對古人的聯想,抒發了詩人對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羅洪先

羅洪先

明江西吉水人,字達夫,號念庵。羅循子。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尋告歸。十八年召拜春坊左贊善,疏請預定東宮朝儀,忤旨罷爲民。卒後,隆慶初贈太常寺少卿,諡文恭,一說文莊。私淑王守仁,宗“致良知”之說,而有所修正。足跡所歷甚廣,注重考察,於天文、地理、禮樂、典章、河渠、算數諸學,無不窮究。有《冬遊記》、《念庵集》等。 ► 7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