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硯歌
註釋
- 文節:指謝枋得,諡號「文節」。
- 橋亭硯:謝枋得的硯臺。
- 玉帶生:文天祥的硯名。
- 信國:文天祥被封爲信國公,這裏指代文天祥。
- 亙(gèn)天壤:橫亙於天地之間,形容長久、廣大。
- 相友相於:相互友好、相親近。
- 嘉會:美好的聚會。
- 文山:文天祥號文山。
- 疊山:謝枋得號疊山。
- 端州:古代產硯之地,所產端硯很有名。
- 洵(xún)堅:確實堅硬。
- 歙(shè):歙州,也是產硯之地,產歙硯。
- 炷(zhù)香:點燃香。
- 恭惟:恭敬地想到。
- 兩丈:對文天祥、謝枋得的敬稱。
- 丹心詩:指文天祥表達忠誠的詩作。
- 零丁:零丁洋,文天祥曾在此寫下《過零丁洋》。
- 伯顏:元朝將領。
- 皋亭:皋亭山,南宋時在此有重要軍事行動。
- 旅食:寄食、客居。
- 黧(lí)面:黑色的臉,形容憔悴。
- 貞節:堅守忠貞的節操。
- 繾綣(qiǎn quǎn):情誼深厚、纏綿。
翻譯
昨天見到了謝枋得在橋亭的那方硯臺,卻又不禁想起從未見過的文天祥的玉帶生硯。在這茫茫人海之中,人們哪裏會知道,哪裏會知道信國公的硯臺就在此處。兩位英雄的英魂橫亙於天地之間,他們生前友好往來,情誼深厚。這兩方硯臺彼此相望已然五百年了,可惜一直沒有機緣能有一場美好的相聚。如今能夠帶着謝枋得的硯去拜訪文天祥的硯,這定是有鬼神相助,絕非偶然之事。文天祥的硯臺與謝枋得硯臺相比略勝一籌,端州的硯石確實堅硬,歙州的硯也毫不遜色。在這張几案邊,在今天這個美好的時刻;在這個堂屋裏,在這個春日的白晝。我點燃一炷香,滿懷悲痛地爲兩位忠義之士感傷;恭敬地拜上兩拜,祝願二位先人的英魂福壽安寧。那時文天祥《過零丁洋》的忠誠詩句還未題寫,伯顏的軍隊也還未向皋亭山進發。當時的國家形勢下一些人只顧自己享受,而這兩位英雄卻專注於忠貞守國。初期在轉茶阪頭客居生活,在建陽的市集上很少有熟人結交。文天祥穿着麻衣傷心地向東痛哭,那硯臺彷彿也面容憔悴地憂愁於北去的路途。這兩方硯臺無所謂榮耀與憔悴,就如同兩位英雄堅守的忠貞氣節相同。如今只能見到這兩方硯臺,卻再也看不到兩位英雄本人了。用墨拓下硯臺上的銘文就如同得到了鐘鼎般珍貴,哪怕收藏匣子分開,它們好像漂泊的浮萍般各處一方,可在這安靜的堂屋、乾淨的几案間,那份情誼依然深厚纏綿,一片清正之氣久久留存於這片虛空之中 。
賞析
這首詩圍繞文天祥的「玉帶生」硯和謝枋得的「橋亭硯」展開。詩人通過對兩方硯臺的聯想和描述,將兩位英雄人物——文天祥與謝枋得緊密聯繫在一起。詩中既有對兩位英烈英靈長存天地的讚美和崇敬,也表達了對他們忠貞氣節的高度讚揚。 同時,詩中以硯臺爲線索,講述了兩位烈士經歷的時代故事,借硯臺的種種經歷,從側面反映了他們坎坷艱難的人生。如「轉茶阪頭初旅食,建陽市上罕交識。公祇麻衣哭向東,硯應黧面愁古北」幾句,生動展現出他們身處困境時的悲涼。 詩的結尾「墨而拓銘即鐘鼎,匣而分手仍萍蓬。堂閒幾淨意繾綣,一片清氣留虛空」,以景語收筆,雖硯臺分開,但二人的忠義之氣卻像清氣留存於虛空,給人無盡的遐思,讓人感受到這份忠義精神超越時空的永恆魅力,表達出詩人對這種偉大精神的無限緬懷和敬仰。整首詩借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質樸而意境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