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古詩·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裹糧戴吾笠。 修途日以荒,所在生荊棘。 猶豫立道傍,徘徊以嘆息。 所苦非別離,浩蕩無所適。 深谷暮煙平,長河明月飛。 孤雲藐曠覼,轉蓬何時歸。 忠信不可託,廉介多見欺。 惆悵返故鄉,且復掩柴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裹糧:攜帶糧食。
  • 修途(xiū),長。修途即長途。
  • 浩蕩:這裏指內心迷茫、沒有方向。
  • :往、到。
  • 孤雲:孤單的雲,常象徵孤獨漂泊。
  • (miǎo):遠。
  • 曠覼:這裏指廣闊遼遠的樣子。
  • 轉蓬:隨風飄轉的蓬草,比喻身世飄零。
  • 廉介:廉潔正直。
  • 柴扉:柴門。

翻譯

走啊走,不停地走,帶上乾糧,頂起斗笠不停地前行。漫長的路途一天天荒蕪,所到之處都長滿了荊棘。我猶猶豫豫地站在道路旁邊,徘徊往復,不住地嘆息。我心裏痛苦的並非是與親友分離,而是感到迷茫無所適從,不知該走向何方。傍晚,深深的山谷中暮煙瀰漫,和四周平齊。長河上空,明月如飛般升起。遠處的孤雲飄飄遠遠地在廣闊天邊,那隨風飄轉的蓬草啊,何時才能迴歸?忠信之人卻不能將希望寄託於他人,廉潔正直的人常常遭到欺詐。滿心惆悵,我還是返回故鄉吧,暫且關上那破舊的柴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孤獨行者在荒蕪旅途的複雜情感。開篇「行行重行行,裹糧戴吾笠」,便勾勒出一幅長途跋涉的畫面,奠定了全詩孤寂的基調。隨着旅途推進,「修途日以荒,所在生荊棘」展現了環境的惡劣與艱難,象徵着人生道路的坎坷。

「猶豫」「徘徊」生動刻畫出行者內心的迷茫與痛苦,「所苦非別離,浩蕩無所適」則直接點明痛苦並非離別,而是對未來的迷茫,反映出對理想追求的困惑。

文中的景物描寫頗具深意,「深谷暮煙平,長河明月飛。孤雲藐曠覼,轉蓬何時歸」,通過暮煙、明月、孤雲、轉蓬等意象,構建出孤獨、曠遠且充滿漂泊感的意境,抒發了內心的孤獨漂泊之感與對歸宿的渴望。

最後「忠信不可託,廉介多見欺」,是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批判,道出忠信廉潔之人在現實中的無奈。而「惆悵返故鄉,且復掩柴扉」,流露出對現實的失望後選擇歸鄉隱退的心境,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悲涼,蘊含着對人生和社會的深刻思考 。

戴廷栻

戴廷栻,字楓仲,一字維吉,號補巖,一號符公,祁縣人。貢生,官曲沃教諭。有《半可集》。 ► 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