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

平時遇處暑,庭戶有餘涼。 一紀走南國,炎天非故鄉。 寥寥秋尚遠,杳杳夜光長。 尚可留連否,年豐粳稻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一紀:歲星(木星)繞地球一週約需十二年,故古稱十二年爲一紀。一作“乙紀”。 炎天:指南方。 杳杳:昏暗貌。

賞析

呂本中是兩宋之際的詩人、理學家。經歷靖康之變後,呂本中被迫漂泊南國。在南方生活的18年間,他幾乎居無定所,加之北方人不習慣南方的氣候和生活習慣,故而其詩中屢屢流露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時局的譴責、無奈之情。從詩中的“一紀(12年爲一紀)”看,此詩當作於公元1138年前後,而這一時期的呂本中正奔波於江浙之間。 處暑,即出暑,意爲炎熱離開,長江以北地區早晚溫差加大,天氣開始轉涼。這首詩的前四句便從處暑這一節氣的地域、氣象特徵寫起。平時到處暑這一天,居室內外都開始有充裕的涼蔭;而自從移居南方這12年來,縱遇處暑也仍然要忍受炎熱的天氣。詩歌語言雖未着一“愁”字,看似平淡無力,卻暗含着詩人背井離鄉、顛沛流離的苦楚和無奈之情。顯然,“平時”對應的是遠在北方的故鄉,一紀的時間雖不長,卻接一“走”字,將詩人漂泊南國、有家難歸的亂離之痛蘊含其間,爲讀者傳達出諸多身世之痛。詩歌后四句述己寂寞孤獨的南國生活。詩人面對炎炎長夏,只覺秋日遙遙無期,昏昏長夜,了無盡頭。這樣的生活似乎毫無可流連之處,好在野外還有粳稻飄香,豐年的喜悅彷彿給了詩人小小的慰藉。粳稻成熟,又是與故鄉不同的景象。 詩人藉助南北方天氣、作物的不同來表達自己處暑時分迥異的個人感受,進而抒發了對故鄉的眷戀之情,可謂語淡而情深,言簡而意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公曆 8 月 23 日左右,表示炎熱即將過去。
  • 乙紀:古代以干支紀年,乙爲天干第二位,紀指紀年,這裏代指時間,具體所指年份不詳 。
  • 寥寥:形容時間空間廣闊,或數量、聲音稀少。這裏指離秋天到來還有一段時間。
  • 杳杳(yǎo yǎo):悠遠、渺茫的樣子。這裏形容夜裏時間漫長。
  • 留連:留戀不捨,捨不得離去 。
  • 粳(jīng)稻:稻的一種,莖杆較矮,葉子較窄,深綠色,子實短而粗 。

翻譯

平常到了處暑時節,庭院裏總是會有絲絲涼意漫溢。可在這(乙紀這一年)我來到了南方,炎熱的天氣讓我覺得這兒並非我熟悉的故鄉。秋天還遙遠得很呢,夜晚卻已愈發漫長。此時我不禁自問,還能不能在這裏停留多些日子呢?畢竟豐收之年,粳米的香氣已經飄逸在四周。

賞析

這首詩圍繞處暑時節展開描述,傳達出詩人複雜的情感與觀察。首聯點明日常處暑時庭院有涼,爲正常時節之景,奠定輕鬆基調;頷聯筆鋒一轉,寫自己在乙年紀年時身處南國,炎天難耐,與首聯的清涼形成鮮明反差,映襯出異國他鄉的不適應,抒發一種漂泊感。頸聯描繪出雖然秋天尚遠,但夜晚已經變長的物候變化,寥寥、杳杳二詞增強了悠遠、蒼茫氛圍,引出對時光的感慨。尾聯詩人以豐收之年的粳稻香爲依託,發出能否留連的疑問,既體現對當下生活的一種思考,又從側面透露出豐收景象帶來的慰藉,在淡淡的愁緒之中融入對生活的美好感懷。整首詩語言質樸平和,在對節令、地域的景緻變化描繪中蘊含着細膩的情感,引發讀者對時光變遷、漂泊羈旅等人生境遇的思考。

呂本中

呂本中,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祖籍萊州,壽州(今安徽壽縣)人。仁宗朝宰相呂夷簡玄孫,哲宗元祐年間宰相呂公著曾孫,滎陽先生呂希哲孫,南宋東萊郡侯呂好問子。宋代詩人、詞人、道學家。 ► 13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