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溪西竹屋

束裝已戒道,看竹來城隅。 野性自成癖,路人從笑迂。 力登山上亭,緩策沿晴湖。 回首日西下,清宴仍相娛。 引火試香鼎,挑燈開玉壺。 但知客興濃,不覺春宵徂。 出門見星月,天籟聞笙竽。 擊節呼此君,爲爾羈今吾。 聊須借吟榻,臥我山澤臞。 擾擾百年中,去就不可虞。 留題歲寒社,莫遣丹青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束裝:整理行裝。
  • 戒道:準備上路。
  • 野性:不受拘束的性格。
  • :特別的愛好。
  • :迂迴,指行爲古怪。
  • 緩策:慢慢地行走。
  • 清宴:清靜的宴會。
  • 香鼎:焚香的器具。
  • 玉壺:指酒壺。
  • 春宵:春天的夜晚。
  • :過去。
  • 天籟:自然界的聲音,如風聲、鳥鳴等。
  • 笙竽:古代的兩種樂器。
  • 擊節:打拍子。
  • :束縛。
  • 吟榻:詩人作詩時躺的牀。
  • 山澤臞:山林中的隱士。
  • 擾擾:紛亂的樣子。
  • 去就:離去或留下。
  • 歲寒社:指冬天的社團或聚會。
  • 丹青渝:色彩褪變。

翻譯

整理好行裝,準備上路,來到城角看竹。我天性自由,有特別的愛好,路人們都笑我行爲古怪。努力登上山上的亭子,然後慢慢沿着晴朗的湖邊行走。回頭看到太陽西下,清靜的宴會仍在繼續,讓人感到愉悅。點燃香鼎,挑亮燈光,打開酒壺。只知道客人的興致很濃,不知不覺中春夜已過。出門看到星星和月亮,聽到自然界的聲音,像是笙竽的樂聲。打拍子呼喚着這竹子,爲了你,我這個被束縛的今人。暫且借用吟詩的牀,躺在我這山林中的隱士。在紛亂的百年中,離去或留下都不可預知。在歲寒社留下題字,不要讓色彩褪變。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程敏政在春日傍晚的閒適生活和對自然的熱愛。詩中,「束裝已戒道」表明詩人已準備好出行,而「看竹來城隅」則展現了他的雅緻和對自然的嚮往。詩人的「野性」和「癖」體現了他的個性和對自由的追求,而「路人從笑迂」則反映了世俗對他的不理解。詩中「力登山上亭,緩策沿晴湖」等句,通過動作描寫展現了詩人的悠閒與自在。最後,詩人通過對星月、天籟的描繪,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欣賞和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情感。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 25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