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縉
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 爲國爲民皆絲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砍伐。
  • 枝柯:樹枝。
  • 絲汝:指桑樹,因爲桑葉可以養蠶,蠶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
  • 笙歌:音樂和歌唱,這裏指歡樂的場景。

翻譯

一年兩次砍伐樹枝,萬木之中桑樹的辛勞最多。 爲了國家和人民,桑樹貢獻了絲線, 卻讓桃樹和李樹在歡樂的音樂中享受。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桑樹與桃李的不同命運,表達了作者對桑樹默默奉獻精神的讚美。桑樹雖然承受着頻繁的砍伐,但它爲國家和人民提供了重要的蠶絲資源,而桃李則無需承擔這樣的辛勞,只需在春日裏享受人們的讚美和歡樂。詩中「爲國爲民皆絲汝」一句,深刻揭示了桑樹的價值和犧牲,而「卻教桃李聽笙歌」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桑樹的默默無聞和桃李的輕鬆自在。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對勤勞奉獻精神的崇高敬意。

解縉

解縉

明江西吉水人,字大紳。解綸弟。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深爲太祖愛重。嘗上萬言書,陳述“政令數改,刑罰太繁”之弊,漸爲帝所厭,改御史。旋以年少爲藉口,令回家修學。太祖崩,赴京奔喪,以違詔旨謫河州衛吏。用薦召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預機務。又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以才高好直言爲人所忌。屢遭貶黜。永樂八年,奏事入京,時帝北征,謁太子而還,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 ► 4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