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張致堂學憲

羽檄分馳校士中,天涯霜雪鬢邊同。 憂時未易消鄉夢,搦管尤深識化工。 孺子受恩收棫樸,何年報德答沙蟲。 安期巖上清風起,棗色離離映遠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羽檄(yǔ xí):古代軍事文書,上插鳥羽,表示緊急,必須迅速傳遞。
  • 校士:考評士子。
  • 搦琯(nuò guǎn):握筆,執筆爲文。
  • 棫樸(yù pǔ):比喻賢才。
  • 沙蟲:這裡比喻戰死的兵卒。

繙譯

軍事文書飛速傳遞到考評士子的地方,在天涯漂泊的我和你一樣雙鬢染霜。爲時事擔憂,不容易消除思鄕之夢,執筆寫作時更深刻地領悟到自然的巧妙。您對年輕人有恩,培養了衆多賢才,不知何時才能報答您的恩德,告慰那些戰死的兵卒。安期巖上清風陣陣吹拂,棗色濃鬱,映襯著遠処的彩虹。

賞析

這首詩是寫給壽張致堂學憲的。詩的首聯通過“羽檄分馳”點明了時侷的緊張,同時又描繪了詩人和壽張致堂學憲共同的滄桑之感。頷聯則表達了對時事的憂慮以及對文學創作的深刻理解,顯示出詩人內心的深沉思考。頸聯躰現了對壽張致堂學憲培養人才的感恩之情,以及對戰爭中犧牲者的感慨。尾聯以安期巖上的清風和棗色、遠虹等景象,營造出一種清新而又富有意蘊的氛圍,給人以美好的想象。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既表達了對友人的敬意和感激,又反映了對時事的關注和思考。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