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二十一首

· 劉基
蓽門翳蓬蒿,窮巷絕馬跡。 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榮華過浮埃,敝服無慍色。 獻玉鄙卞和,扣角羞甯戚。 天潢不垂雲,中夜起嘆息。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蓽門:用荊條或竹子編成的門,形容居所簡陋。
  • :遮蔽。
  • 蓬蒿:野草。
  • 窮巷:偏僻的小巷。
  • 馬跡:馬蹄印,這裏指人跡罕至。
  • 抱膝人:形容孤獨無助的人。
  • 疏糲:粗糙的食物。
  • 充食:吃飽。
  • 榮華:富貴榮華。
  • 浮埃:飄浮的塵埃,比喻短暫無常。
  • 敝服:破舊的衣服。
  • 慍色:生氣的表情。
  • 獻玉鄙卞和:指卞和獻玉給楚王,卻被誤認爲是石頭而受罰的故事,比喻有才能而不被賞識。
  • 扣角羞甯戚:甯戚扣牛角而歌,被齊桓公賞識,比喻有才能而得到賞識。
  • 天潢:天河,比喻高遠不可及。
  • 中夜:半夜。

翻譯

簡陋的門被蓬蒿遮蔽,偏僻的小巷裏連馬蹄印都看不到。 裏面住着一個孤獨無助的人,粗糙的食物無法讓他吃飽。 富貴榮華如同飄浮的塵埃,他穿着破舊的衣服卻無怨無悔。 他像卞和獻玉一樣被人鄙視,又像甯戚扣牛角一樣感到羞愧。 天河高遠,他半夜起來嘆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身處貧寒、懷才不遇的士人形象。通過「蓽門翳蓬蒿」、「窮巷絕馬跡」等意象,生動地勾勒出了士人居住環境的荒涼與孤寂。詩中「抱膝人」、「疏糲不充食」等詞句,進一步以具象的生活細節,展現了士人的貧困與無奈。而「榮華過浮埃」、「敝服無慍色」則凸顯了士人對於富貴榮華的超然態度,以及面對困境的堅韌與淡泊。最後,「天潢不垂雲,中夜起嘆息」抒發了士人對於命運不公、才華無處施展的深深嘆息,表達了對於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與批判。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

劉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