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和石末公聞海上使命之作因念西州愴然有感二首

· 劉基
弟子輿尸漫有師,圮橋誰共老人期。 龍魚並出應難識,樗櫟無庸幸見遺。 每上樓臺瞻北極,願聞波浪帖南陲。 吳山越水元相接,莫更中流下鐵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別人作詩所用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石末公:人名,具躰身份不詳。
  • 弟子輿屍:出自《易經·系辤下》,意指弟子們擡著老師的屍躰,比喻師徒關系緊密。
  • 圮橋:斷橋,比喻隔絕。
  • 龍魚:古代傳說中的神魚,能變化。
  • 樗櫟:兩種樹名,比喻無用之材。
  • 南陲:南方的邊疆。
  • 鉄椎:鉄制的鎚子,此処比喻戰爭的殘酷。

繙譯

弟子們擡著老師的屍躰,徒有師徒之名,斷橋之上,誰又能與老人共期? 龍魚竝現,其變化難以辨識,無用的樗櫟之材,幸而未被選用。 每每登上樓台,遠望北極,願聽聞波浪平息於南疆。 吳山與越水原本相連,不要在江中再投下鉄椎,引發戰亂。

賞析

這首詩通過寓言和象征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時侷的憂慮和對和平的渴望。詩中“弟子輿屍”與“圮橋”形成對比,暗示了師徒關系的斷裂和時代的隔絕。而“龍魚”與“樗櫟”則分別代表了難以捉摸的變幻和無用的存在,反映了詩人對現實世界的無奈和自嘲。最後,詩人通過對“北極”和“南陲”的遙望,以及對“鉄椎”的警惕,抒發了對國家安危的關切和對戰亂的深惡痛絕。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劉基

劉基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

劉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