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 過平原縣東門,謁顏魯公祠
殘照城東,風急處、暮笳聲咽。正卸轂、平原祠外,前行瞻謁。作郡回思天寶日,九重樂極金甌缺。驀然聞鼙鼓,起漁陽,霓裳歇。
衛彈邑,千秋節。爭坐位,千金貼。只拒降斬使,是何忠烈。猶有祠堂傳俎豆,更存心跡書碑碣。羨雙雙姓字,弟兄香,常山舌。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殘照:傍晚西斜的陽光。
- 卸轂(gǔ):停車。轂,車輪中心有洞可以插軸的部分,這裏代指車。
- 瞻謁(zhān yè):恭敬地拜謁。
- 作郡:治理郡縣,這裏指顏魯公在平原郡任職。
- 天寶: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
- 九重:指皇宮。
- 金甌(ōu)缺:比喻疆土破碎。金甌,金屬的盆、盂之類,常比喻完整的疆土。
- 鼙(pí)鼓:古代軍隊中用的小鼓,這裏指安祿山叛亂的消息。
- 霓裳(nícháng):即《霓裳羽衣曲》,這裏指代唐玄宗享樂荒政之事,其後來因安史之亂而停止。
- 衛彈邑:不詳具體所指,可能與顏魯公事蹟中的一些事件、地方關聯。
- 千秋節:唐玄宗生日,後定爲千秋節。
- 爭坐位:指顏真卿《爭座位帖》,書法名作。
- 千金貼:不詳具體所指,或與顏魯公有關文化作品之類。
- 俎(zǔ)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盛食物用的禮器,後引申爲祭祀、崇奉之意。
- 心跡:指顏魯公的內心志向和事蹟。
- 碑碣(jié):碑,立石,古時用以稱墓碑;碣,圓頂的碑。
- 常山舌: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爲常山太守,被史思明俘虜,罵賊不止,被割去舌頭仍含糊罵賊而死 ,此處用以歌頌顏氏忠義不屈。
翻譯
城東籠罩在傍晚西斜的陽光中,風颳得很急,暮笳嗚嗚咽咽地響着。我在平原祠外停下車,向前恭敬地拜謁。回想起顏公治理平原郡時還是天寶年間,那時皇宮中尋歡作樂至極,卻導致國家領土破碎。忽然聽聞安祿山叛亂的消息從漁陽傳來,那靡靡的《霓裳羽衣曲》也停歇了。 那些如衛彈邑、千秋節之類的事件,還有那著名的《爭座位帖》、千金難換的帖文。顏公只堅守着拒絕投降、斬殺叛賊使者,是多麼的忠誠壯烈。至今還有祠堂在進行祭祀,更有碑碣忠實地記錄着他的內心志向和事蹟。多麼羨慕顏氏兄弟,他們的姓字流芳千古,就如同常山太守顏杲卿那般忠烈不屈,永留美名。
賞析
這首詞通過憑弔顏魯公祠,追思了唐朝天寶年間安祿山叛亂這一歷史背景下顏真卿的忠貞事蹟。開篇以殘照、急風、暮笳等渲染出凝重悲壯的氛圍。接着回顧歷史,將唐玄宗的荒樂與安祿山叛亂導致的國家動盪形成鮮明對比。下闋重點描繪顏魯公的種種事蹟和其忠義之舉,像拒絕投降、斬殺叛使,讚頌其忠烈。「猶有祠堂傳俎豆,更存心跡書碑碣」進一步強調其精神和事蹟流芳後世。最後以羨慕顏氏兄弟美名傳世結尾,全詞情感真摯沉鬱,既表達出對唐朝興衰的感慨,更高度讚揚了顏氏一門的忠義氣節,體現出作者對忠義精神的崇尚和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