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 題呉子似縣尉瑱山經德堂。堂,陸象山所名也
喚起子陸子,經德問何如。萬鍾於我何有,不負古人書。聞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時柯葉,霜雪歳寒餘。此是瑱山境,還似象山無。
耕也餒,學也祿,孔之徒。青衫畢竟升斗,此意政關渠。天地淸寧高下,日月東西寒暑,何用著工夫。兩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廬。
拼音
注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臺城遊》、《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調歌》,宋·王灼《碧鷄漫志·卷四·〈水調〉》:「按《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即是水調中製歌也。世以今曲《水調歌》爲煬帝自製,今曲迺中呂調,而唐所謂南呂商,則今俗呼中管林鐘商也。」凡大曲有「歌頭」,此殆裁截其首段爲之。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題呉子似縣尉瑱(Tiàn)山經德堂。堂,陸象山所名也」:廣信書院本作「題呉子似縣尉瑱山經德堂。堂,陸象山取名也」,四卷本丁集作「題子似縣尉瑱山經德堂。堂,陸象山所名也」。
呉子似:《安仁縣志·人物志》:「呉紹古,字子嗣,通經術,從陸象山遊。授承直郎,荊湖南路提舉茶鹽使幹辦公事。」《鉛(Yán)山縣志·十一·名宦》:「呉紹古,字子嗣,鄱陽人。慶元五年任鉛山尉,多有建白。有史才,纂《永平志》,條分類舉,先民故實搜羅殆盡。建居養院以濟窮民及旅處之有病阨者。」按:呉氏尉鉛山始於慶元四年,見趙昌父《劉之道祠記》,《鉛山縣志》作五年,誤。(參《辛稼軒年譜》慶元四年)。
瑱山:《安仁縣志·卷四·山川志》:「玉眞山在縣治後,左右趾如鉗,瞰臨錦江。頂有石壁,高數仞。石山有鎸曰『玉眞』。世傳仙人指書。」按:「瑱」字爲「玉眞」二字之合體,當時或亦有此稱。
經德堂:《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經德堂記》:「堂名取諸《孟子》:『經德不囬,非以干禄也。』經也者,常也;德也者,人之得扵天者也;不回者,是德之固不回撓也。無是,則無以爲人;爲人臣而無是,則無以事其君;爲人子而無是,則無以事其父。……雲錦呉生紹古而來從余㳺,求名其讀書之堂,余既名而書之,且爲其説,使歸而求之。……紹熈元年五月望日象山翁記。」南宋·樓鑰《攻媿(kuì)集·卷九·〈今體詩·寄題呉紹古縣尉經德堂詩〉》:「問舍玉眞下,讀書經徳中。心期知共逺,臭味許誰同。吹笛夜凉月,舞雩春暮風。直須涵泳熟,毋負象山翁。」
陸象山:《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儒林列傳·陸九淵傳〉》:「陸九淵,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後登乾道八年進士第。至行在,士爭從之遊。言論感發,聞而興起者甚眾。教人不用學規,有小過,言中其情,或至流汗。有懷於中而不能自曉者,爲之條析其故,悉如其心。亦有相去千里,聞其大概而得其爲人。九淵少聞靖康間事,慨然有感於復讎之義。至是,訪知勇士,與議恢復大略。因輪對,遂陳五論:一論讎恥未復,願博求天下之俊傑,相與舉論道經邦之職;二論願致尊德樂道之誠;三論知人之難;四論事當馴致而不可驟;五論人主不當親細事。帝稱善。未幾,除將作監丞,爲給事中王信所駁,詔主管台州崇道觀。還鄕,學者輻湊,每開講席,戸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自號象山翁,學者稱象山先生。或勸九淵著書,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曰:『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光宗即位,差知荊門軍。民有訴者,無早暮,皆得造於庭,復令其自持狀以追,爲立期,皆如約而至,即爲酌情決之,而多所勸釋。其有涉人倫者,使自毀其狀,以厚風俗。唯不可訓者,始置之法。……荊門爲次邊而無城。九淵以爲:『郡居江漢之間,爲四集之地,南捍江陵,北援襄陽,東護隨郢之肋,西當光化、夷陵之衝,荊門固則四鄰有所恃,否則有背肋腹心之虞,由唐之湖陽以趨山,則其涉漢之處已在荊門之脅;由鄧之鄧城以涉漢,則其趨山之處已在荊門之腹。自此之外,間道之可馳,漢津之可涉,坡陀不能以限馬,灘瀨不能以濡軌者,所在尚多。自我出奇製勝,徼敵兵之腹肋者,亦正在此。雖四山環合,易於備禦,而城池闕然,將誰與守?』乃請於朝而城之,自是民無邊憂。罷關市吏譏察而減民稅,商賈畢集,稅入日增。舊用銅錢,以其近邊,以鐵錢易之,而銅有禁,復令貼納。九淵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輸邪?』盡蠲之。故事,平時教軍伍射,郡民得與,中者均賞,薦其屬不限流品。嘗曰:『古者無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嚴;後世有流品之分,而賢不肖之辨略。』每旱,禱即雨,郡人異之。逾年,政行令修,民俗爲變,諸司交薦。丞相周必大嘗稱荊門之政,以爲躬行之效。一日,語所親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沒。』又謂家人曰:『吾將死矣。』又告僚屬曰:『某將告終。』會禱雪,明日,雪。乃沐浴更衣端坐,後二日日中而卒。會葬者以千數,諡文安。初,九淵嘗與朱熹會鵝湖,論辨所學多不合。及熹守南康,九淵訪之,熹與至白鹿洞,九淵爲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熹以爲切中學者隱微深痼之病。至於無極而太極之辨,則貽書往來,論難不置焉。門人楊簡、袁燮、舒璘、沈煥能傳其學云。」
「喚起子陸子」句:按《象山先生年譜》,陸象山卒於紹熈三年冬十二月,呉子似尉鉛山時象山卒已數年,故云。
「萬鍾於我何有」句:按《孟子·告子上》:「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聞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時柯葉,霜雪歳寒餘」句:宋·陳文蔚《寄題吳子似所居二首·其二·經德堂》詩:「堂前有松桂,年年長柯枝。生意不自已,何心論報施。請子對佳木,長哦經德詩。」
象山:在江西貴溪縣,原名應天山。《象山先生年譜》:「淳熙十四年登貴溪應天山講學,初,門人彭興宗世昌訪舊於貴溪應天山麓張氏,因登山游覽,則陵高而谷邃,林茂而泉淸。乃於諸張議結廬以迎先生講學,先生登而樂之,乃建精舍居焉。……淳熙十五年易應天山名爲象山。」
「耕也餒,學也祿」句:《論語·衞靈公》:「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青衫畢竟升斗,此意政關渠」句:櫽括《象山先生全集·卷十九·經德堂記》之「孟子曰:『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後世發䇿决科而髙第可以文藝取,積資累考而大官可以歳月致,則又有不必修其天爵者矣。生其早辨而謹思之」意旨而言。蓋謂陸象山之所致意者,爲科名無足輕重也。青衫,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誤作「青山」。
天地淸寧:《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爲天下正。」。
政關:王詔校刊本及四印齋本作「頗關」。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棄疾
- 《 喜遷鶯·趙晉臣敷文賦芙蓉詞見壽,用韻爲謝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自古高人最可嗟 》 —— [ 宋 ] 辛棄疾
- 《 憶李白 》 —— [ 宋 ] 辛棄疾
- 《 減字木蘭花 · 長沙道中,壁上有婦人題字,若有恨者,用其意爲賦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鵝湖歸,病起作 》 —— [ 宋 ] 辛棄疾
- 《 賀新郎 · 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 》 —— [ 宋 ] 辛棄疾
- 《 最高樓 · 吾擬乞歸,犬子以田產未置止我,賦此罵之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