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 · 雙陸,和陳仁和韻
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袖手旁觀初未識,兩兩三三而已。變化須臾,鷗翻石鏡,鵲抵星橋外。搗殘秋練,玉砧猶想纖指。
堪笑千古爭心,等閒一勝,拚了光陰費。老子忘機渾謾與,鴻鵠飛來天際。武媚宮中,韋娘局上,休把興亡記。布衣百萬,看君一笑沈醉。
拼音
注釋
「雙陸,和陳仁和韻」:四卷本乙集作「雙陸,和坐客韻」。
雙陸:博具。明·謝肇淛《五雜俎·卷六·人部二》:「雙陸,一名『握槊』,本胡戲也,云:『胡王有弟一人得罪,將殺之,其弟於獄中爲此戲以上,其意言孤則爲人所擊,以諷王也。』曰『握槊』者,象形也。曰『雙陸』者,子隨骰行,若得雙六,則無不勝也。又名『長行』,又名『波羅塞戲』。其法以先歸宮爲勝,亦有任人打子,布滿他宮,使之無所歸者,謂之『無梁』,不成則反負矣。其勝負全在骰子,而行止之間,貴善用之。其制有北雙陸,廣州雙陸,南番、東夷之異。事始以爲陳思王制,不知何據。」宋·洪遵《雙陸序》:「以異木爲槃,槃中往此內外各有六梁,故名 。」
陳仁和:稼軒之《永遇樂·送陳仁和自便東歸》,四卷本乙集題作「送陳光宗知縣」,是陳氏必曾作縣令於仁和,而光宗則其字也。南宋·陳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類四·科名》載:「陳德明,字光宗,寧德人。」爲隆興元年木待問榜進士及第。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載袁説友《吳下同年會》詩小序云:「説友繆司(憲)畿(甸),適遇提舉郎中(詹)元善年兄持節倉事,相與思念同年之在吳門者凡數人,……迺以紹熙改元之五日會於姑蘇臺,……説友遂賦唐律一章稍紀其事,抑以爲異日佳話云。同集:成仲鄰,……趙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濟,……陳光宗。」其下備載諸同年和詩。陳光宗和章之署名爲「三山 陳德明」。查詹元善即詹體仁,《宋史》本傳謂係建寧 浦城人,登隆興元年進士第。從知與光宗爲同年。趙景安即撰《雲麓漫鈔》之趙彥衛,蓋與陳均寓居於吳中者,故稼軒和陳之《江神子》中有「吳霜」及「姑蘇臺」等句。《皇宋中興兩朝聖政·卷六十三》載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縣陳德明坐贜污不法,免眞決,刺面配信州。其元舉主葉翥、齊慶胄、郭棣各貶秩三等。」據知光宗即必陳德明之字。《咸淳臨安志》所載南宋一代仁和縣令極詳備,惟均不載其到任及去職之年月。陳德明名列陳鞏之後,而陳鞏則在《名宦傳》中載有簡歷云:「陳鞏,簡齋之孫,淳熙十一年爲仁和令,以能稱。……」另據周必大《省齋文稿·卷十八·跋陳去非帖》有云:「陳公之子本之藏手澤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復示此軸。」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頗似其時陳鞏尙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則二陳之交代最早應爲淳熙十三年春夏間。而是年十月陳德明即失官謫居信州,則其任仁和縣令最多不過半年。陳氏和袁説友詩云:「舊交牢落寸心違,門掩蒼苔省見稀。幸遇星郎分刺舉,忝聯桂籍得歸依。公方闊步鳴先路,我獨冥行怨落暉。遙想登臺高會處,應憐烏鵲正南飛。」蓋自信上歸吳中後即家居終其身矣。
橫槊:四卷本作「握槊」。《南史·卷二十五·〈垣護之傳·(弟垣諒之子)垣榮祖傳〉》:「榮祖字華先,崇祖(護之弟詢之子)從父兄也。父諒之,宋北中郎府參軍。榮祖少學騎射,或曰:『何不學書?』榮祖曰:『曹操、曹丕,上馬橫槊,下馬談論,此可不負飲食矣。君輩無自全之伎,何異犬羊乎。』」稼軒於南歸前曾鳩眾數千人隸耿京軍中,此云「少年橫槊,氣憑陵,酒聖詩豪餘事。」亦自道其舊事也。宋·蘇軾《前赤壁賦》:「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按:雙陸又稱握槊。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七》:「如今之雙陸,棋也。予謂雙陸之制,初不用棋,俱以黒白小棒槌,每邊各十二枚,主客各一色,以骰子兩隻擲之,依㸃數行,因有客主相擊之法。故趙摶《雙陸詩》云:『紫牙鏤合方如斗,二十四星衘月口。貴人迷此華筵中,運朩手交如陣闘。』今六博,既行六棋,則非雙陸明矣。」
袖手旁觀:唐·韓愈《祭柳子厚文》:「不善爲斫,血指汗顔;巧匠旁觀,縮手袖間。」袖手,四卷本作「縮手」。
「鷗翻石鏡,鵲抵星橋外。搗殘秋練,玉砧猶想纖指。」句:當謂戲雙陸情狀。北宋·阮閲《詩話總龜·前集·卷十三·警句門》引《郡閣雅談》:「廖凝字熙績。十歲,《詠棋》詩云:『滿汀鷗不敢,一局黑全輸。』識者見之曰:『必垂名於後。』」又,雙陸棋爲杵狀。
渾謾與:姑漫然應付之意。唐·杜甫《江上値水如海勢聊短述》詩:「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鷗翻,四卷本作「鷗飛」。
鴻鵠飛來天際:《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爲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爲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武媚宮中:《新唐書·卷七十六·高宗后武氏傳》:「高宗 則天順聖皇后 武氏,幷州 文水人。父士彠,……文德皇后崩,久之,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爲才人,方十四。……既見帝,賜號『武媚』。」宋·呉曾《能改齋漫錄·卷六·〈事實·雙陸〉》:「王建《宮詞》:『分明同坐賭櫻桃,攸卻投壺玉腕勞。各把沉香雙陸子,局中鬭疊阿誰高?』按,《狄仁傑家傳》載,『武后語仁傑曰:「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謂宮中無子。此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虛儲位哉?」』今《新唐史》削去『宮中』兩字,止云『雙陸不勝,無子也』。余嘗與善博者論之,博局有宮,其字不可削。蓋削之,則無以見宮中之意,故王建詩亦云。」
韋娘局上:《新唐書·卷七十六·中宗后韋氏傳》:「初,帝幽廢,與后約:『一朝見天日,不相制。』至是,與(武)三思昇御牀博戲,帝從旁典籌,不爲忤。」
布衣百萬:《晉書·卷四十五·劉毅傳》:「於東府聚摴蒱,大擲,一判應至數百萬。」唐·杜甫《今夕行》:「咸陽客舍一事無,相與博塞爲歡娛。……君莫笑劉毅從來布衣願,家無儋石輸百萬。」布衣,平民百姓。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橫槊(shuò):形容氣概豪邁。
- 憑陵:亦作“憑淩”,意氣高昂。
- 酒聖:指善於飲酒的人。
- 詩豪:詩人中出類拔萃者。
- 袖手旁觀:把手籠在袖子裡,在一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過問,也不協助別人。
- 須臾:片刻,短時間。
- 鷗繙石鏡:形容景象變化。
- 鵲觝星橋:借指一種美好的情境。
- 擣殘鞦練:指打破某種美好的事物。
- 玉砧:擣衣石的美稱。
- 纖指:女子柔細的手指。
- 爭心:爭奪的心思。
- 拚(pàn):捨棄,不顧惜。
- 老子:作者自稱。
- 忘機:消除機巧之心。指甘於淡泊,與世無爭。
- 渾謾與:隨意應付。
- 鴻鵠(hú):大雁和天鵞,比喻志曏高遠的人。
繙譯
少年時豪邁地持槊而立,意氣高昂,飲酒作詩衹是等閑之事。袖手在旁先未曾察覺,衹是兩三個這樣罷了。變化很快,如同鷗鳥在石鏡上繙飛,鵲鳥到達星橋之外。打破了鞦天潔白的綢帛,擣衣石還倣彿畱有那纖細手指的觸感。可笑千古以來的爭奪之心,爲了輕易的一勝,就捨棄了光隂去耗費。我已忘卻機巧之心隨意對待,就像那大雁從天際飛來。武媚娘在宮中,韋娘在棋侷之上,不要去把興亡記掛。有衆多的平民百姓,看你一笑而沉醉其中。
賞析
這首詞通過對諸如少年豪邁形象、袖手旁觀的場景以及各種奇妙變化的描寫,展現出一種對世事的獨特感悟。詞中既笑看人們爲爭奪而耗費光隂,又通過一些具躰的形象如宮中、棋侷等表達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同時,作者以自我的灑脫與不羈來對比衆人的追逐,表現出一種曠達與超脫的人生態度。整躰風格既豪放又帶有一定的深沉與思考,語言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滿江紅 · 倦客新豐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題永豐楊少游提點一枝堂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鵝湖歸,病起作 》 —— [ 宋 ] 辛棄疾
- 《 重午日戲書 》 —— [ 宋 ] 辛棄疾
- 《 哭㔶十五章 》 —— [ 宋 ] 辛棄疾
- 《 臨江仙 · 卽席和韓南澗韻 》 —— [ 宋 ] 辛棄疾
- 《 滿江紅 · 和楊民瞻送祐之弟還侍浮梁 》 —— [ 宋 ] 辛棄疾
- 《 南鄉子 · 舟行記夢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