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 · 賦海棠
著厭霓裳素。染胭脂、苧羅山下,浣沙溪渡。誰與流霞千古醞,引得東風相誤。從臾入、呉宮深處。鬢亂釵橫渾不醒,轉越江、剗地迷歸路。煙艇小,五湖去。
當時倩得春留住。就錦屏一曲種種,斷腸風度。纔是清明三月近,須要詩人妙句。笑援筆、慇懃爲賦。十樣蠻牋紋錯綺,粲珠璣、淵擲驚風雨。重喚酒,共花語。
拼音
注釋
著厭:穿厭。
霓裳素:《楚辭·九歌·東君》:「靑雲衣兮白霓裳。」後因以「霓裳素」指白色。
胭脂:即「臙脂」,一種用於化妝和國畫的紅色顔料,亦泛指鮮艷的紅色。
苧(zhù)羅山:東漢·趙曄《呉越春秋·卷九·〈句踐陰謀外傳·句踐十二年〉》:「(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於土城,臨於都巷。三年學服而獻於呉。」注云:「苧蘿山在諸暨縣南五里,西施、鄭旦所居。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
浣沙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紹興縣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紗石,相傳爲西施浣處。《會稽志》:「若耶溪在今會稽南二十五里,北流與鏡湖合。」
流霞:仙酒名。東漢·王充《論衡·卷七·道虛篇》:「河東 蒲阪 項曼都……好道學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問其狀,曼都曰:『去時不能自知,忽見若臥形,有仙人數人,將我上天,離月數里而止。見月上下幽冥,幽冥不知東西。居月之旁,其寒凄愴。口飢欲食,仙人輒飲我以流霞一杯。每飲一杯,數月不飢。不知去幾何年月,不知以何爲過,忽然若臥,復下至此。』」
從臾:即「从諛」、「从惥」,慫恿、奉承。從,通「慫」。《史記·卷一百二十·〈汲鄭列傳·汲黯傳〉》:「群臣或數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輔弼之臣,寧令從諛承意,陷主於不義乎?且已在其位,縱愛身,柰辱朝廷何!』」
呉宮:越王勾踐爲呉所敗,乃以西施獻於呉王夫差,深得寵幸。
鬢亂釵橫渾不醒:宋僧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詩本出處》:「東坡作《海棠》詩曰:『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銀燭照紅妝。』事見《太真外傳》,曰:『上皇(唐明皇)登沈香亭,詔太真妃子。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是豈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
「轉越江、剗地迷歸路。煙艇小,五湖去。」句:世傳越復平呉,西施仍隨范蠡去,後隨范蠡泛舟湖中。剗地,作「無端」或「反而」解。
斷腸風度:《嫏嬛記·卷中》引《采蘭雜志》:「昔有婦人思所歡不見,輒涕泣,恆灑淚於北墻之下。後灑處生草,其花甚媚,色如婦面,其葉正綠反紅,秋開,名曰『斷腸花』,又名『八月春』,即今秋海棠也。」
援筆:提筆。
十樣蠻牋(jiān):蜀地所産名貴的彩色牋紙。元·費著《箋紙譜·蜀牋譜》:「謝公有十色牋,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靑、淺靑、深緑、淺緑、銅緑、淺云,即十色也。楊文公億《談苑》載韓浦《寄弟》詩云:『十樣蠻牋出益州,寄來新自浣花頭』,謝公牋出於此乎?」明·楊愼《升菴詩話·卷一》引宋·趙朴《成都古今記》謂十樣爲:「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靑、淺靑、深綠、淺綠、銅綠、淺雲十色。」
珠璣:喩美好的詩文繪畫等。
驚風雨: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著厭霓裳素:著(zhuó):穿。霓裳素:白色的華麗衣裳,這裏以身着白色霓裳的仙子形容白色海棠花,言其已穿厭了白色。
- 薴羅山:在今浙江諸暨南,是西施的故鄉。
- 浣沙溪:在薴羅山下,相傳西施曾在此浣紗。
- 流霞千古醞:流霞:神話中天上的美酒,這裏指色彩豔麗如流霞的海棠花顏色。醞(yùn):釀酒,這裏引申爲造就、生成。意思是不知道是什麼將海棠花千古釀就得如此豔麗。
- 從臾(sǒng yǒng) :同「慫恿」,勸誘、推動。
- 吳宮:春秋時吳國的宮殿,這裏暗指西施被送進吳宮之事,用來比喻海棠花如同西施一般被送入繁華之地。
- 剗(chǎn)地:依舊、還是。
- 五湖去:相傳范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載西施乘輕舟泛五湖而去。這裏借指美好事物消逝。
- 倩(qìng)得:請得。
- 錦屏:華美的屏風,這裏指代裝飾美好的環境。
- 蠻牋(jiān):即蜀牋,一種精美的彩色紙張。過去四川地區的少數民族製作的彩色紙箋。
- 紋錯綺(qǐ):紋理交錯如綺羅般美麗。
- 粲(càn)珠璣:像珍珠一樣燦爛美好。璣:不圓的珠子。形容文章言語美妙,如同珠玉。
- 淵擲驚風雨:形容文筆氣勢磅礴,像風雨般驚人,語句如有神助。淵,深沉意;擲,投擲,這裏引申爲下筆揮灑。
翻譯
白色的海棠花似乎也厭倦了那一身如同仙子般白色的霓裳。它染上了豔麗的胭脂色,那是在薴羅山下、浣沙溪渡邊一般的美麗。不知是何種力量,將它如千古酒釀般醞育得色彩豔麗如流霞,引得東風都爲之沉醉迷誤。它被勸誘着進入瞭如吳宮般繁華的深處。它沉醉其中,鬢髮凌亂、金釵橫斜都渾然不醒。後來或許它要離開這繁華地,渡過越江,卻依舊迷失了歸路。最後它就如同那江上的小小煙艇,飄向那廣闊的五湖而去。
當時真希望能請春天停留住腳步呀。就着如華美的錦屏般的美好環境,海棠花盡顯種種令人斷腸的優雅風度。眼看就要到清明三月了,這樣美的海棠花,真需要詩人們憑藉他們的妙筆來描繪一番。我笑着拿起筆,懷着殷切的心意來爲它賦寫詩篇。用上那有着交錯美麗紋理的十樣蠻箋,寫下如燦爛珍珠般美妙的文字,文筆氣勢磅礴能驚動風雨。再次喚來美酒,與這多情的海棠花淺斟低吟。
賞析
這首《賀新郎·賦海棠》是辛棄疾以獨特視角詠寫海棠之作。詞開篇以擬人手法,將白色海棠花厭倦白色比作嚮往絢麗轉變,借西施典故賦予海棠花的豔麗和命運起伏,從「薴羅山下」的起源,到「吳宮深處」的繁華,再到「五湖去」的消逝 ,以美人命運隱喻海棠花從綻放到凋零,充滿靈動的想象和浪漫色彩。
下闋着重於作者對海棠花的情感和創作過程描寫。希望留住春天陪伴海棠,表達出詞人對海棠由衷喜愛;又因海棠之美激發創作靈感。描寫創作時不惜筆墨,通過箋紙精美、文字美妙來襯托出海棠花的高貴不凡, 「驚風雨」更突出詞作的非凡氣勢和感染力。最後以「重喚酒,共花語」把人與花情感交流推向高潮,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賞的美好畫面。
全詞在詠物中寄寓着深刻情感,融合神話傳說、歷史典故,體現了辛棄疾豐富的想象力和駕馭文字功底。不僅刻畫了海棠花美麗風姿,更借花傳達出對美好事物的眷戀與追求以及可能消逝的悵惘,言有盡而意無窮。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鷓鴣天 · 三山道中 》 —— [ 宋 ] 辛棄疾
- 《 好事近 · 西湖 》 —— [ 宋 ] 辛棄疾
- 《 感懷示兒輩 》 —— [ 宋 ] 辛棄疾
- 《 新年團拜後和主敬韻並呈雪平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落日古城角 》 —— [ 宋 ] 辛棄疾
- 《 踏莎行 · 春日有感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不寐 》 —— [ 宋 ] 辛棄疾
- 《 水調歌頭 · 送信守王桂發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