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花 · 醉中戲作

千丈擎天手,萬卷懸河口。黃金腰下印,大如斗。更千騎弓刀,揮霍遮前後。百計千方久。似鬥草兒童,贏箇他家偏有。 算枉了、雙眉長恁皺,白髮空回首。那時閒説向,山中友。看丘隴牛羊,更辨賢愚否。且自栽花柳。怕有人來,但只道「今朝中酒」。
拼音

注釋

一枝花:詞牌名。此調有平韻、仄韻二體。平韻者始自柳永,《樂章集》注「仙呂調」。仄韻者始自秦觀,或名《滿路花》,無「促拍」二字。秦觀詞一名《滿園花》,周邦彥詞名《歸去難》,袁去華詞名《一枝花》,牛真人詞名《喝馬一枝花》。《太平樂府》注「南呂調」。 懸河口:《晉書·卷五十·郭象傳》:「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黃金腰下印,大如斗」句: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尤悔》:「王大將軍(敦)起事,丞相(王導)兄弟詣闕謝。周侯深憂。諸王始入,甚有憂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過不應。旣入,苦相存活。旣釋,周大説,飲酒。及出,諸王故在門。周曰:『今年殺諸賊奴,當取金印如斗大,繫肘後。』大將軍至石頭,問丞相曰:『周侯可爲三公不?』丞相不答。又問:『可爲尙書令不?』又不應。因云:『如此,唯當殺之耳!』復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後知周侯救己,嘆曰:『我不殺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負此人!』」《晉書·卷五十·周顗(yǐ)傳》:「周顗,字伯仁,安東將軍浚之子也。少有重名,神彩秀徹,雖時輩親狎,莫能媟(xiè)也。……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繫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猶查點、清理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千騎弓刀:《晉書·卷五十·郭象傳》:「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北宋·晁無咎《買陂塘·東臯寓居》詞:「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 鬥草兒童:南朝梁·宗懍《荆楚歳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之戲,採艾以爲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隋·杜公瞻注:「《大戴禮》曰:『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楚辭》曰:『浴蘭湯兮沐芳華,華采衣兮若英。』今謂之『浴蘭節』,又謂之『端午』。蹋百草,即令人有鬬百草之戲也。宗則字文度,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師曠占》曰:『歲多病,則病草先生。』艾是也。今人以艾爲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翦綵爲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唐·白居易《觀兒戲》詩:「弄塵復鬭草,盡日樂嬉嬉。」 丘隴牛羊:古樂府:「今日牛羊上丘隴,當年近前面發紅。」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擎天手:比喻能托住天空的大手,形容本領極大。
  • 懸河口:形容能言善辯。
  • (nèn):如此,這樣。
  • 丘隴:墳墓。

翻譯

我有能託天的巨手,有能言善辯的口才。腰下掛着黃金印,大如鬥。還有衆多的騎士帶着弓刀,前後簇擁,氣勢非凡。我千方百計地謀劃了很久,就像那鬥草的兒童,偏偏我贏了,得了所有好處。 算起來真是枉然,雙眉總是這樣緊鎖着。白髮徒然回首過往。那時隨意地與山中友人閒聊。看那墳墓旁的牛羊,能否分辨出賢愚呢?還是自己栽種些花柳吧。若怕有人來,只說今天又喝醉了酒。

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詞人想象中自己的輝煌形象和得意之態,表現出一種豪邁與自信,但又透露出一種自嘲和無奈。下闋則轉向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詞人意識到過去的追求或許是枉然的,表達了對時光流逝和人生無常的感慨。最後表達了一種想要逃避現實,通過栽花柳來尋求內心寧靜的願望,同時又以「中酒」爲藉口,來掩飾自己的心境。整首詞既有豪放之氣,又有深沉的思考,語言生動形象,情感複雜多變。

辛棄疾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