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丹

一朵烿雲物外仙,丹珠累累映霞鮮。 漫言黃母鬢花落,移種東山處處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烿(róng):指紅色。
  • 累累(lěi lěi):形容連接成串的樣子。

翻譯

一朵如紅色祥雲般的超凡仙人,仙丹如珠般串串累累映照出鮮豔的霞光。別說黃母已經兩鬢斑白,把這(仙丹)移種到東山到處都會是美麗的景象。

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奇幻的色彩和意象。「一朵烿雲物外仙」營造出一種神祕而超凡脫俗的氛圍,將仙人與如紅色祥雲般的景象聯繫在一起。「丹珠累累映霞鮮」對仙丹的描寫形象且生動,強調了其色彩的鮮豔與獨特。後兩句則有一種想象和期望,或許表達了對某種美好事物的嚮往和期待其能廣泛傳播、帶來美好景緻的願望。整體意境空靈飄逸,帶給人一種遐想和憧憬之感。

董天工

董天工,字典齋,福建崇安人。雍正元年(1723)拔貢,乾隆十一年(1746)六月任彰化縣儒學教諭。五年秩滿,憂居歸裏,友朋之詢問島嶼海國之事,乃就在臺見聞,徵諸文獻,編成《臺海見聞錄》四卷。乾隆年間,董天工來臺擔任彰化縣儒學教諭,歸鄉後,根據在臺見聞,參考相關文獻,著成《臺海見聞錄》。原書共四卷,今只存前二卷。卷一記載臺灣當時的山川建置、文武官制、武備田賦等;卷二則記錄臺地風物民俗。全書多出以筆記條錄的形式,並徵引詩句,證成其說。典型的詩文夾錯。所徵引詩句,皆「?颱風土者」。目前知見《臺海見聞錄》版本,大致兩種:第一種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刊本,典藏於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第二種則是民國五十年(1961)由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據抄本刊印,編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百二十九種,然此本錯誤稍多。此後民國七十六年(1987)大通書局及民國八十五年(1996)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皆以此本再度影印出版。而民國七十二年(1983)成文出版社則將兩本合併影印出版。以上所見,皆爲二卷本,闕其第三、第四卷。茲以臺灣分館乾隆本爲底本,參校其他版本而來。(江寶釵撰) ► 9篇诗文

董天工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