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吟

· 邵雍
天人之際豈容針,至理何煩遠去尋。 兇焰熾時焚更烈,恩波流處浸還深。 長征戍卒思歸意,久旱蒼生望雨心。 禍福轉來如反掌,可能中夜不沉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天人之際:指天和人之間的關係,古人常探討此哲學問題, (jì):關係,邊際 。
  • 至理:最根本的道理 。
  • 兇焰熾時:兇惡的氣焰高漲的時候, (chì):火勢旺盛,這裏形容凶氣旺盛 。
  • 恩波:恩情如同水波, :波浪,這裏引申爲連綿不斷的恩情 。
  • :淹沒,浸透,有程度加深之意 。
  • 蒼生:指百姓 。
  • 沉吟:沉思低吟,深思 。

翻譯

天和人之間的關係緊密得連針都插不進去,最根本的道理哪裏需要費力到遠處去尋找。當兇惡的氣焰燃燒旺盛時,它焚燬萬物的力量就更加猛烈;而恩情的水波流淌之處,潤澤的程度也會越來越深。長久在外征戰戍守邊疆的士兵渴望回家的心意,就如同長時間乾旱中百姓盼望雨水降臨的心情一樣迫切。福和禍的轉變就好像翻轉手掌一樣容易,面對這樣的世事,怎能在半夜沉睡而不有所思考呢。

賞析

這首《天地吟》展現了邵雍對天地間種種現象以及人生禍福變化的深刻思考。開篇「天人之際豈容針,至理何煩遠去尋」 奠定了探討深刻哲理卻又力求迴歸本質的基調,指出天人關係緊密,至理其實就在身邊。中間兩聯「兇焰熾時焚更烈,恩波流處浸還深。長征戍卒思歸意,久旱蒼生望雨心」用具體形象表達抽象情感和哲理,通過「兇焰」和「恩波」的對比,還有戍卒思歸、蒼生望雨這些人間百態,生動地揭示了世間善惡、苦樂的不同景象。尾聯「禍福轉來如反掌,可能中夜不沉吟」以禍福的瞬息轉變收尾,引發人們對人生無常的深深思考,倡導人們能時常反思人生道理 ,整首詩體現出詩人深厚的哲學底蘊和對生活入微的觀察,寓意深刻又易於理解 。

邵雍

邵雍

字堯夫,北宋著名理學家、數學家、詩人,生於林縣上杆莊(今河南林州市劉家街村邵康村,一說生於范陽,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與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並稱北宋五子。天聖四年(1026年),邵雍16歲,隨其父到共城蘇門山,卜居於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歲,遊歷河南,因將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內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爲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少有志,喜刻苦讀書並遊歷天下,並悟到"道在是矣",而後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並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陽,以教授爲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陽天宮寺西天津橋南,自號安樂先生。出遊時必坐一小車,由一人牽拉。宋仁宗嘉祐與宋神宗熙寧初,兩度被舉,均稱疾不赴。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諡康節。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