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硯

含毫綿渺墨光中,鼓鑄當年認化工。 未許一焚俱玉石,應知百鍊勝金銅。 茂先博志承恩重,宗可閒題寄意雄。 付與橫空盤硬語,錚錚文字有聲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鼓鑄:鼓風扇火,冶煉金屬,鑄造器物。(鼓 gǔ,鑄 zhù)
  • 百鍊:多次鍛鍊,比喻久經磨鍊。(鍊 liàn,同「煉」)
  • 茂先:西晉文學家張華,字茂先,博學多聞。
  • 宗可:南宋詩人劉克莊,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自號詩中「宗工」及「詩中之可」,後人稱其爲「宗可」。

翻譯

在筆墨的細微與浩渺之間,墨光閃爍,回想當年製造這鐵硯的工藝何等奇妙。 不能將其與其他物品一同焚燬,要知道經過多次磨鍊,它勝過金銅。 張華因博學多志而深受恩寵,劉克莊瀟灑題詩寄意豪邁。 這鐵硯賦予了我縱橫揮灑、剛健有力的言語,錚錚作響的文字有着同樣的力量。

賞析

這首詩圍繞鐵硯展開,表達了對鐵硯的讚美以及對文學創作的思考。首聯描述鐵硯的墨光和其製作工藝的精巧。頷聯強調鐵硯經過磨鍊後的珍貴,具有不屈的品質。頸聯通過提及張華和劉克莊,展現了博學和豪邁的文學氣質,也暗示了作者對自身文學追求的期望。尾聯則表達了作者藉助鐵硯,希望能夠創作出剛健有力、富有力量的文字。整首詩以鐵硯爲象徵,寄託了作者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語言凝練,意境深遠。

謝汝銓

謝汝銓,日治後,遷居臺北。年十五從臺南舉人蔡國琳學,光緒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乙未之際,曾協助許南英辦理團練。改隸後,力習日文,乃首位以秀才身份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者。明治三十四年(1901)自國語學校國語部畢業,任職臺灣總督府學務課,參與編輯《日臺會話辭典》。不久,轉任警察官吏練習所臺語教師。明治三十八年(1905)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漢文記者,並任馬尼拉《公理報》,與《昭和新報》、《風月報》等主編。明治四十二年(1909)與洪以南等倡設臺北「瀛社」,爲北臺第一大詩社,並於洪氏去世後繼任第二任社長。戰後曾擔任臺灣省通志館顧問。平生所作詩文有《奎府樓吟草》三卷、《詩海慈航》二卷、《周易略說》等,多發表於報章雜誌。〖參考《臺灣日日新報》,「島政」欄,國語卒業,1901年4月5日,第三版;劉篁村〈稻江見聞錄〉,《臺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11月;鄭明珠〈謝雪漁小說《櫻花夢》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2009年6月。〗王國璠認爲謝氏詩:「詞尚淺白,且多寫實;尤以感舊、寄懷之作,更存臺灣近代關係人物之事蹟,以人存史,頗具文獻價值。」《奎府樓詩草》及《蓬萊角樓詩存》兩詩集曾於日治時期刊行,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將二者合印,總名爲《雪漁詩集》。另有〈蓬萊角樓詩話〉、〈奎府樓詩話〉不定期刊載於《風月報》,未見刊行本。今謝氏詩作輯錄自龍文版《雪漁詩集》、《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時報》、《詩報》、《東寧擊鉢吟前後集》、《風月報》、《崇聖道德報》等詩集報刊,依時間先後排序編校。(黃美娥撰)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