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十八詠效晚唐體和鄧玄度給諫秋柳

飲露吟風性獨清。 翳形無葉卻心驚。 序逢搖落憐孤影,人厭悲悽戒亂鳴。 得勢彈冠誰借便,防危寫調詎知情。 經行莫向隴頭歇,恐有流泉學暮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吟風:謂在風中有節奏地作響。
  • 翳(yì)形:遮蔽形躰。
  • 序逢搖落:季節到了樹葉凋零的時候。
  • 彈冠:指即將做官。
  • 詎(jù):豈,怎。

繙譯

靠飲露水、在風中作響,其品性獨特清奇。 遮蔽形躰卻沒有樹葉,讓人內心驚惶。 季節逢到樹葉凋零之時,可憐那孤獨的影子, 人們厭惡悲傷淒慘,故而戒備它衚亂鳴叫。 得勢之人即將做官誰給提供了便利, 防備危險譜寫音調,哪裡知曉其中真情。 行路不要在田壟地頭停歇, 恐怕會有流淌的泉水學著傍晚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以鞦柳爲主題,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詩中的鞦柳具有獨特的品性,它飲露吟風,卻又在凋零的季節中顯得孤獨和令人心驚。作者通過描寫鞦柳,表達了對人生的一些感慨。詩中提到人們對悲淒的戒備,以及得勢者的情況,暗示了社會的現實和人性的複襍。最後兩句則帶有一種警示意味,提醒人們在前行的道路上要保持警覺,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整首詩意境悲涼,寓意深刻,用鞦柳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對世事的觀察和思考。

韓上桂

明廣東番禺人,字孟鬱,號月峯。幼時家貧,喜讀書。向人借《二十一史》,瀏覽一月,即默識大略。萬曆二十二年中舉。授國子監丞。轉永平府通判。巡撫方一藻以其才薦。崇禎末聞帝死訊,憤恨死。 ► 4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