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上

蕭關城堞望中分,鹿苑干戈道上聞。 野霽卷蘆吹白日,霜清驅馬下黃雲。 徵西盡撤三千戍,鎮朔遙歸十萬軍。 誰抱遺弓攀鶴表,賜冠空滿鵔鸃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蕭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南。(「蕭」讀音:xiāo)
  • 城堞:城牆。(「堞」讀音:dié)
  • 鹿苑:飼養鹿的園囿,這裏指戰場。
  • 干戈:泛指武器,這裏指戰爭。
  • :雨過天晴。(「霽」讀音:jì)
  • 卷蘆:吹動蘆葦。
  • 黃雲:黃色的雲,這裏指黃色的沙塵,暗示着邊地的荒涼。
  • 徵西:指徵西將軍。
  • :防守的士兵。(「戍」讀音:shù)
  • 鎮朔:鎮守北方的將領。
  • 鶴表:用仙鶴來象徵長壽和祥瑞,這裏指朝廷。
  • 鵔鸃:錦雞,這裏指官員的服飾。(「鵔」讀音:jùn 「鸃」讀音:yí)

翻譯

在蕭關的城牆上遠望,城牆似乎從中間分開,在去鹿苑的道路上聽聞戰爭的消息。 雨過天晴,風捲蘆葦,吹拂着白日,秋霜清冷,驅馬前行,揚起黃色的沙塵。 徵西將軍全部撤回了三千守兵,鎮朔將軍從遠方帶着十萬大軍歸來。 是誰懷揣着遺留的弓箭,想要攀附朝廷,然而賜予的官帽卻空空地戴滿了那羣只追求功名利祿的人。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邊地的景色和戰爭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一些官員的不滿。 詩的首聯通過描寫蕭關的城堞和鹿苑的戰爭傳聞,營造出一種緊張的氛圍。頷聯以景襯情,野霽卷蘆、霜清驅馬的景象,既展現了邊地的荒涼,又烘托出戰爭的殘酷。頸聯敘述了徵西將軍撤兵和鎮朔將軍歸軍的情況,反映了戰爭的形勢變化。尾聯則以「誰抱遺弓攀鶴表,賜冠空滿鵔鸃羣」表達了對那些追求功名、諂媚朝廷的人的批判,暗示了朝廷的腐敗和無能。 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蒼涼,通過對邊地景象和軍事行動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憂國憂民之情。

李因篤

李因篤

清陝西富平人,字天生,一字子德。明末諸生。學宗朱熹,與李顒學說不同而相友善。顧炎武入陝,居其家,又同至雁門以北墾殖。炎武在山東遭人誣陷,又遠走三千里,設法營救。康熙間舉博學鴻詞,授檢討,不久即歸。工詩,精音韻。有《受祺堂集》等。 ► 5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