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 方翥
星光如月映長空,驚起愁眠夜向中。 殘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鳴葉是西風。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方翥(zhù):南宋詩人。
  • 驚起:驚醒,被驚動起身。
  • 夜向中:將近半夜。 向中:臨近正中,這裏指臨近半夜。
  • 殘暑:殘餘的暑氣。
  • :欺凌。
  • 枕簟(diàn):枕頭和竹蓆。
  • 鳴葉:被風吹得作響的樹葉。
  • 西風:秋風。 傳統上常把西風視爲秋風 。

翻譯

閃爍的星光如同月光般映照在遼闊的長空,將我從愁緒滿懷的睡眠中驚醒,此時夜色已將近半夜。殘餘的暑氣仍舊肆意,毫不留情地侵襲着我的枕頭和竹蓆。隔着窗戶,那颯颯作響的樹葉聲,正是清涼的秋風來了。

賞析

這首《立秋》詩描繪出詩人在立秋之夜複雜微妙的感受。首句「星光如月映長空」描繪了夜空景色,星光燦爛像是月光滿照,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神祕的氛圍,爲全詩定下基調。

「驚起愁眠夜向中」表明詩人本就在愁緒中入眠,卻被突然驚醒, 「驚起」一詞生動表現出詩人從睡夢中醒來時的恍惚與突兀,也暗示出內心的不平靜,而「夜向中」點明時間,讓讀者更能體會到在這夜深人靜時,愁緒襲來的孤獨感。

「殘暑不妨欺枕簟」形象寫出立秋時節暑氣尚未完全消退,「欺」字將殘暑擬人化,賦予它欺凌人的可憎之感,側面反映出詩人夜不能寐的原因,表達其因暑氣難以入眠的煩躁 。

結句「隔窗鳴葉是西風」,在煩躁中,突然聽到窗外樹葉聲響,原來是西風已至,既暗示了立秋這一節氣帶來氣候轉變,秋風漸起,同時,「西風」在傳統文化裏常寄託着愁思。通過前後反差,將詩人從被殘暑困擾的煩悶,到感受到秋風涼意的複雜情感表現得頗爲細膩,整首詩情景交融,充滿了生活情味與無盡愁緒 。

方翥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次雲。方元寀孫。六歲而孤,讀書甚勤,過目即能貫通。高宗紹興八年進士。調閩清縣尉,赴任未逾年即歸。盡讀從兄方略萬卷樓藏書,凡三十年。有司奏聞,得旨召對,除祕書省正字。 ► 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