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送卓大著知漳州

陸氏登三閣,源明出一麾。 清聲光漳浦,便道拜長基。 赤子歌來暮,同寅賦去思。 西銘功用大,佇驗順寧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卓大著:「大著」是對人的敬稱,這裏指姓卓的人,具體事蹟不詳。
  • 陸氏登三閣:「陸氏」具體所指不太明確,可能是指歷史上某個姓陸家族中有人登上高位進入重要機構。「三閣」在古代一般代指朝廷重要部門。
  • 源明:應是某個人名 。
  • 出一麾:麾,音(huī),「出一麾」指出任地方官。
  • 清聲光漳浦聲光,聲譽和光彩;漳浦,地名,今屬福建漳州地區。意思是其聲譽光彩照耀漳浦。
  • 便道拜長基:「便道」即順路;「長基」可能指先輩的墓(結合上下文猜測,具體所指可能有更詳細背景)。
  • 赤子:老百姓。
  • 歌來暮:歌唱地方官來此地後帶來美好生活 。
  • 同寅:同僚。
  • 賦去思:寫對離去官員的思念之情的文章。
  • 西銘:可能代指某種經典著作或者理念,北宋張載有《西銘》一文,倡導「民胞物與」思想,很有影響力 。
  • 佇驗:期待驗證。
  • 順寧詩:暫不清楚具體所指作品 ,應該和上文所表達的理念、功績等有呼應關係。

翻譯

陸家之人能夠登上朝廷重要部門,源明也出任了地方官員。你的聲譽和光彩將會照耀漳浦之地,你順路還能去祭拜先輩墓塋。當地的百姓會歌頌你到來之後帶來的美好生活,同僚們會爲你的離去寫下思念的篇章。你秉持正確理念施政的作用巨大,人們都期待看到你在漳州能有美好的政績,就像順遂安寧的詩作那樣。

賞析

這首詩是文天祥送友人卓大著前往漳州任職的送別之作。首聯通過「陸氏登三閣,源明出一麾」,用典引出友人的任職,既展現任職如同前輩受重用,又暗示友人將要開啓地方爲官的生涯。頷聯「清聲光漳浦,便道拜長基」,一邊表達對友人到漳州後能聲名遠揚、產生積極影響的期許,一邊寫到行程安排,體現出一份深情關懷。頸聯「赤子歌來暮,同寅賦去思」,設想友人在漳州任上會深受百姓愛戴、同僚尊敬,通過對面的描寫,從百姓和同事兩個角度突出友人的優秀品質與卓越能力,表達對其未來治理成效的樂觀預估。尾聯「西銘功用大,佇驗順寧詩」,藉助「西銘」這樣的儒家經典思想,進一步點明友人執政理念高尚,人們都期待看到他能創造出如同美妙詩篇般順遂安寧的政績,展現了詩人對友人沉甸甸的期望以及對其到任後取得卓越成就的堅信不疑,全詩體現了深厚情感和典雅文學底蘊。

文天祥

文天祥

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徵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爲帝,堅持抗元。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爲元軍所敗,退入廣東。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範叫他寫信招張世傑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三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283年1月9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 98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