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介甫明妃曲
胡雛上馬唱胡歌,錦車已駕白橐駝。明妃揮淚辭漢主,漢主傷心知奈何。
宮門銅環雙獸面,回首何時復來見。自嗟不若住巫山,布袖蒿簪嫁鄉縣。
萬里寒沙草木稀,居延塞外使人歸。舊來相識更無物,只有雲邊秋雁飛。
愁坐泠泠調四弦,曲終掩面向胡天。侍兒不解漢家語,指下哀聲猶可傳。
傳遍胡人到中土,萬一佗年流樂府。妾身生死知不歸,妾意終期寤人主。
目前美醜良易知,咫尺掖庭猶可欺。君不見白頭蕭太傅,被讒仰藥更無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胡雛:指胡人青年男子。
- 錦車:華麗的車子,這裏指明妃所乘坐的車。
- 白橐(tuó)駝:白色的駱駝。
- 漢主:指漢武帝(這裏借指漢朝皇帝 )。
- 雙獸面:宮門銅環做成獸面的樣子。
- 巫山:這裏代指美麗的家鄉。
- 布袖蒿簪(zān):穿着粗布衣服,用蒿草做髮簪,形容生活樸素。
- 居延:古地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這裏泛指塞外。
- 泠泠(líng líng):形容聲音清越、悠揚。
- 佗(tuó)年:他年,將來的某一年。
- 寤(wù):使……覺悟。
- 掖庭:皇宮中的旁舍,嬪妃居住的地方。
- 蕭太傅:指蕭望之,西漢大臣,曾爲太傅,後遭人讒害,飲鴆自殺 。
翻譯
胡人的青年男子騎在馬上唱起了胡歌,華麗的錦車已然套好了白色的駱駝。明妃揮灑着淚水告別漢朝的君主,漢朝君主滿心憂愁卻又無可奈何。 宮門的銅環是獸面的模樣,明妃回首心中想着何時才能再次相見。她暗自嘆息,覺得還不如留在美麗的家鄉,穿着粗布衣服用蒿草做髮簪,在故鄉嫁人。 在萬里之外寒冷的沙漠,草木稀疏,居延塞外有使者歸來。過去相識的事物再也看不到,只有天邊秋天的大雁在飛翔。 明妃憂愁地坐着輕輕彈奏着四絃琴,一曲終了掩面朝着胡地的天空。侍女聽不懂漢朝的語言,手指下傳出的哀傷之情卻依然能夠傳達。 這哀傷的曲調在胡人地區傳遍又傳到中原,也許有朝一日會被採入樂府。明妃知道自己這一生生死難歸故土,心中只期盼能讓君王有所覺悟。 眼前的美醜其實很容易分辨,哪怕近在咫尺的宮廷之中也會被欺騙。你難道沒看見白頭的蕭太傅,被小人進讒言最後飲藥自盡毫無疑問。
賞析
這首詩以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爲題材,詩人從不同角度描述了王昭君遠嫁匈奴的內心痛苦和無奈。開篇描繪出離別場景的淒涼,體現了昭君對故土、漢主的不捨。通過對塞外荒寒景象的描寫,更加重了昭君的孤寂愁苦。詩中用昭君彈奏的哀傷曲調傳播開來,暗示其心中哀怨,也反映出即使相隔遙遠,這份情感也能打動他人。 「妾身生死知不歸,妾意終期寤人主」 一句,深刻揭示出昭君雖深陷異域,卻仍心繫漢主,盼其能有所醒悟。同時,詩歌由王昭君的遭遇聯想到蕭望之被讒一事,借古諷今,抒發了對當時朝廷政治黑暗、忠奸不分現象的感慨與批判,使詩歌的內涵不僅僅侷限於對昭君命運的同情,更上升到對政治現實的思考,呈現出含蓄而深沉的藝術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