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杞下第作詩示之
清白君家舊,文章時態新。
何妨偶蹉跌,未必遂沈淪。
莫嘆科名晚,惟憂道誼貧。
進修專在已,得失盡由人。
孝友亦爲政,簞瓢足養親。
那將少年淚,容易輒傷春。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亨杞:具體人物不詳。
- **下第:**科舉時代指考試未被錄取,即落第。
- **蹉跌:(cuō diē)失足摔倒,比喻意外的差錯或失誤。這裏指科舉失利。
- **沈淪:同「沉淪」,比喻陷入困苦、失意等境地。
- **科名:科舉功名。
- **道誼:道德和義理。
- **孝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 **簞瓢:(dān piáo)簞,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瓢,用來舀水的瓢。「簞瓢」指代清苦的生活。
翻譯
你家一向有着清正廉潔的好傳統,而你寫的文章也順應時代表現新穎。偶爾遭遇科舉失利又有什麼關係,不一定就會因此陷入困厄境地。不要只是嘆息科舉功名來得太晚,更應該擔憂自己道德和義理方面的匱乏。個人的進步和修養關鍵在於自己,而科舉的得失很多時候取決於別人(評判等因素)。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也是在踐行治國理政的道理,即便生活清苦也足夠奉養親人。怎麼能讓青春年少的淚水,如此輕易地就爲了這一時的不順而悲傷呢。
賞析
這首詩是司馬光寫給亨杞,在其科舉落第後用以安慰和勸勉。開篇肯定亨杞家族清白的舊風以及他所寫文章的新穎,爲全詩奠定了積極的情感基調。接着指出偶然的挫折並不可怕,不會必然導致人生沉淪,傳達出樂觀和振作的態度。在中間部分,詩人將關注點從科舉得失轉移到人自身道德修養的提升上,強調不應過分執着於科名,而更要重視道誼。隨後表明以孝友治國理政和安於清苦生活亦可盡孝養親的觀點,拓寬了對於成功和生活意義的理解。最後一句激勵亨杞不要輕易因一時的不順而悲傷哭泣,展現出奮發向上的精神。整首詩言辭懇切,既有溫暖的安慰,又有理性的告誡,體現出司馬光對年輕人的關懷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