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窮冬北上太行嶺,霰雪糺結風崢嶸。 熊潛豹伏飛鳥絕,一徑僅可通人行。 僮飢馬羸石磴滑,戰慄流汗皆成冰。 妻愁兒號強相逐,萬險歷盡方到並。 幷州從來號慘烈,今日乃信非虛名。 陰煙苦霧朝不散,旭日不復能精明。 跨鞍纜轡趨上府,發拳須磔指欲零。 炭爐炙硯湯涉筆,重複畫字終難成。 誰言醇醪能獨立,壺腹迸裂無由傾。 石脂裝火近不熱,蓬勃氣入頭顱腥。 仰慚鴻雁得自適,隨陽南去何溟溟。 又慚鳦鳥識時節,巖穴足以潛微形。 我來蓋欲報恩分,契闊非徇利與榮。 古人有爲知已死,只恐凍骨埋邊庭。 中朝故人豈念我,重裘厚履飄華纓。 傳聞此北更寒極,不知彼民何以生。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糺(jiū):同「糾」,纏繞。
  • 霰(xiàn):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 羸(léi):瘦弱。
  • 磴(dèng):石頭臺階。
  • 慄(lì):同「慄」,發抖,因害怕或寒冷肢體顫動。
  • 幷州:古州名。
  • 醪(láo):濁酒。
  • 壺腹:壺的腹部。
  • 石脂:一種可作燃料的礦物。
  • 鳦(yǐ):燕子。

翻譯

在深冬季節向北上太行嶺,冰粒雪花相互纏繞風勢高峻。熊隱藏豹潛伏飛鳥也絕跡,只有一條小徑僅可供人通行。僮僕飢餓馬匹瘦弱石臺階溼滑,因戰抖害怕流出的汗都結成了冰。妻子愁苦孩子哭號勉強相互跟隨,歷經千萬艱難險阻纔到達幷州。幷州向來號稱氣候殘酷慘烈,今日才相信這並非徒有虛名。陰冷的煙霧和苦澀的霧氣早晨也不消散,旭日不再能清晰明亮。跨上馬鞍拉着繮繩奔向官府,伸出拳頭鬍鬚張開手指幾乎要凍掉。炭爐烤着硯臺熱水泡着筆,反覆畫字最終也難以寫成。誰說濁酒能獨自支撐,酒壺的腹部迸裂沒辦法倒出酒來。石脂裝着用來點火都近不了熱,蓬勃的氣息進入頭顱有股腥味。仰頭慚愧鴻雁能自由自在,隨着陽氣向南飛去多麼深遠。又慚愧燕子識得時節,在巖洞中足以隱藏小小的身形。我來到這裏是想要報答恩情,分別遠隔不是爲了追求利益與榮耀。古人有爲知已而死的,只擔心凍骨埋葬在邊疆。朝中的故友難道會想起我,穿着厚厚的皮衣華美的鞋子帽子上飄着華麗的纓穗。傳聞這北方更加寒冷到極致,不知那裏的百姓怎麼生活。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寒冬時節太行嶺的艱難環境和旅途的艱辛。詩中通過對惡劣氣候、艱難路況以及自身所受寒冷之苦的詳細描述,如「窮冬北上太行嶺,霰雪糺結風崢嶸」「戰慄流汗皆成冰」等,突出了環境的嚴酷。同時,詩人通過與鴻雁、燕子等的對比,表達了自己處境的艱難和無奈。對幷州環境的描寫「陰煙苦霧朝不散,旭日不復能精明」進一步強調了該地的惡劣。詩中還流露出對邊民生活的擔憂和對朝中故友的複雜情感,展現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對蒼生的關懷。整體風格沉鬱頓挫,語言樸實而富有表現力。

司馬光

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 15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