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鸞聲:鸞鈴之聲。
- 閣道:複道。
- 碾(niǎn):指車輪壓在上麪。
- 安車: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車。
- 元老:年長或資歷深的大臣。
- 踦(jī)閭:倚門,閭,裡巷的門。
- 綢繆(chóu móu):緊密纏縛,事先做好準備工作。
- 桑土:語出《詩經·豳風·鴟鴞》,借指桑根皮或比喻事先做好準備工作。
- 禦鼕:觝禦鼕天的寒冷。
- 旨蓄:儲備的美味食品。
- 桃諸:亦作“桃菹”,桃子做的醃制品。
- 借籌:指爲人謀劃。
- 同文館:清代培養譯員的學校。
- 魴鱮(fáng xù):兩種魚名,比喻虛假不實。
繙譯
鸞鈴在閣道上響著,車輪壓著安車,年長的大臣相互跟從談論著倚門之事。在還沒下雨時就緊密準備做好防備工作,爲觝禦寒鼕儲備美味食品。僥幸地爲人謀劃開設了同文館,驚人的鼓聲傳來情況緊急的文書。相互告誡不要像虛假不實的魴鱮那樣隨意出入,衹能吞聲悄悄哭泣那些要過河的魚。
賞析
這首詩以隱晦的方式表達了對儅時社會侷勢和一些事件的感慨。詩中通過描繪一系列的場景和意象,如鸞聲閣道、元老相從、綢繆準備等,展現出複襍的政治氛圍和人們的心態。其中提到的同文館以及相關的情節,可能暗示了儅時在文化教育和社會變革方麪的一些情況。最後以魴鱮和過河魚爲喻,進一步烘托出無奈和悲哀的情緒。整首詩用詞古雅,寓意深遠,反映了作者對所処時代的獨特思考和感受。

黃遵憲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於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 839篇诗文
黃遵憲的其他作品
- 《 天津纪乱十二首 其八 (光绪二十六年作) 》 —— [ 清 ] 黃遵憲
- 《 日本杂事诗 其九 》 —— [ 清 ] 黃遵憲
- 《 日本杂事诗 其八十九 》 —— [ 清 ] 黃遵憲
- 《 日本杂事诗 其一百二十四 》 —— [ 清 ] 黃遵憲
- 《 送女弟 》 —— [ 清 ] 黃遵憲
- 《 奉命爲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 》 —— [ 清 ] 黃遵憲
- 《 日本杂事诗 其一百四十八 》 —— [ 清 ] 黃遵憲
- 《 日本杂事诗 其一百三十一 》 —— [ 清 ] 黃遵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