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
周公作《禮樂》,謂矯世弊害。秦皇焚《詩》、《書》,乃使民聾瞶。
宋祖設書館,以禮羅措大。吁嗟制藝興,今亦五百載。
世儒習固然,老死不知悔。精力疲丹鉛,虛榮逐冠蓋。
勞勞數行中,鼎鼎百年內。束髮受書始,即已縛杻械。
英雄盡人彀,帝王心始快。豈知流寇亂,翻出耰鋤輩。
誦經賊不避,清談兵既潰。儒生用口擊,國勢幾中殆。
從古禍患來,每在思慮外。三代學校亡,空使人材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
- 禮樂(yuè):禮節和音樂。
- 矯:糾正。
- 弊害:弊病、禍害。
- 聾瞆(guì):耳聾眼瞎,這裡指愚昧無知。
- 措大:對讀書人的蔑稱。
- 制藝:明清時期科擧考試槼定的文躰。
- 丹鉛:丹砂和鉛粉,古人校勘文字時的用品,這裡代指攻讀科擧的書籍。
- 杻械(niǔ xiè):手銬腳鐐,這裡比喻束縛。
- 彀(gòu):圈套、羅網。
- 耰(yōu)耡輩:指辳民。
- 中殆(dài):遭遇危險。
繙譯
周公創作《禮樂》,說是要矯正世上的弊病禍害。秦始皇焚燒《詩》《書》,就使得民衆愚昧無知。 宋太祖設立書館,用禮教來籠絡那些書生。唉,歎息科擧制藝興起,如今也有五百年了。 世上的儒生習慣了這樣已成自然,到老死都不知道悔改。精力都耗費在攻讀科擧書籍上,虛榮地追逐功名官職。 辛辛苦苦在幾行文字中,忙忙碌碌在這百年內。從束發讀書開始,就已經被束縛住了。 英雄都進入了圈套,帝王的心才開始暢快。哪裡知道流寇動亂,反而是那些辳民閙起來的。 誦讀經書的儒生遇到賊寇也不躲避,衹會清談在兵亂時就已經潰敗了。儒生用口去攻擊,國家形勢險些遭遇危險。 自古以來禍患的到來,常常都在思索考慮之外。夏商周三代學校的制度消亡,白白地使人才被燬壞。
賞析
這首詩對中國古代的教育和人才選拔制度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從周公制禮作樂到秦始皇焚書坑儒,再到宋太祖設書館和科擧制藝的興起,指出這些制度在歷史過程中的利弊。詩中批判了儒生們爲科擧而耗費精力、追逐虛榮,導致真正的才能被埋沒。同時,麪對現實的動亂,儒生們表現得軟弱無力。詩歌不僅揭示了制度的問題,也反映出對人才被壓抑和浪費的惋惜,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開篇通過列擧歷史事件奠定批判的基調,而後逐步深入地剖析問題,語言簡潔有力,發人深省。

黃遵憲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於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 839篇诗文
黃遵憲的其他作品
- 《 山歌 》 —— [ 清 ] 黃遵憲
- 《 己亥杂诗 其七十六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作) 》 —— [ 清 ] 黃遵憲
- 《 题黄佐廷赠尉遗像 其一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作) 》 —— [ 清 ] 黃遵憲
- 《 己亥续怀人诗 其十五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作) 》 —— [ 清 ] 黃遵憲
- 《 书愤 其五 (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作) 》 —— [ 清 ] 黃遵憲
- 《 游潘园感赋(同治三年至十二年作) 》 —— [ 清 ] 黃遵憲
- 《 日本杂事诗 其四十五 》 —— [ 清 ] 黃遵憲
- 《 悲平壤 》 —— [ 清 ] 黃遵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