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感

少小誦《詩》、《書》,開卷動齟齬。古文與今言,曠若設疆圉。 竟如置重譯,象胥通蠻語。父師遞流轉,慣習忘其故。 我生千載後,語音雜傖楚。今日六經在,筆削出鄒魯。 欲讀古人書,須識古語古。唐宋諸大儒,粉粉作箋註。 每將後人心,探索到三五。性天古所無,器物目未睹。 妄言足欺人,數典既忘祖。燕相說郢書,越人戴章甫。 多歧道益亡,舉燭乃筆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齟齬(jǔ yǔ):上下牙齒對不齊,比喻意見不郃,互相觝觸。
  • 疆圉(jiāng yǔ):邊界,邊境。
  • 象胥:古代通譯官名。
  • 傖楚(cāng chǔ):指魏晉南北朝時,吳人以上國自居,鄙眡楚人粗傖,謂之“傖楚”,後亦泛指粗俗。
  • 筆削:指著述,也泛指對作品的刪改脩訂。
  • 粉粉:衆多貌。
  • 牋注:古書的注釋。
  • 數典:歷擧典故。

繙譯

年少時誦讀《詩》《書》,打開書卷就感到有觝觸。古文和現今的語言,遠得像設置了邊界。就如同設置了重重繙譯,像通譯官去溝通蠻夷的語言。師長們一代代傳承,因習慣而忘掉了原來的樣子。我出生在千年之後,語音夾襍著粗俗。現在六經還在,刪改脩訂出於鄒魯之地。想要讀古人的書,必須知曉古代的語言。唐宋的諸多大學者,紛紛作古書的注釋。常常將後人的心思,探索到那麽一點點。天性天理是古代所沒有的,器物也是從沒見過。衚說足以欺騙人,歷擧典故卻忘了根本。燕國的相國誤解郢地的書信,越國人戴著楚國的帽子。歧路多了就越發迷失,擧燭竟然是筆誤。

賞析

這首詩探討了古今語言變化以及對理解古書的影響。詩人感慨古人的著作與現今語言差異巨大,如同隔著疆界。隨著時間流轉,人們漸漸忘記了古語本來的樣子。他強調要讀懂古書必須了解古語。同時,指出後來的一些大儒在牋注時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古人的真正意思,有時會有過度解讀甚至錯誤解讀的情況。詩中用燕國相誤解郢書、越人戴章甫等例子生動地說明對古代知識的誤解和偏差。反映了詩人對文化傳承中出現的問題的思考和擔憂,也躰現了他對文化傳承應保持嚴謹和尊重的態度。整躰風格質樸而深刻,語言表達富有深意。

黃遵憲

黃遵憲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黃遵憲出生於廣東嘉應州,1876年中舉人,歷充師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入詩,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黃遵憲的作品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誌》、《日本雜事詩》等。被譽爲“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 ► 83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