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行
註釋
- 逢逢(péng péng):象聲詞,形容鼓聲。
- 艾殺(yì shā):斬伐,芟除。
- 糖霜:指甘蔗製成的糖。 茗雪:指茶葉。
- 歲課:一年的賦稅。
- 眈眈(dān dān):形容惡狠狠地注視。 碩鼠:《詩經》中的意象,常用來比喻貪婪的剝削者,這裏指日本侵略者。
- 罹(lí):遭受。
- 三戶楚:出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國即使只剩下三戶人家,也一定能滅掉秦國,比喻力量雖小,決心大也能成功。
- 搢紳(jìn shēn):原意是插笏(古代朝會時官宦所執的手板,有事就寫在上面,以備遺忘)於帶,舊時官宦的裝束,轉用爲官宦的代稱。 耆老(qí lǎo):老年人。
- 髾(shāo):頭髮梢。
- 綠沈(lǜ shěn):亦作「綠沉」,濃綠色。
- 譊譊(náo náo):爭辯喧鬧聲。
翻譯
城頭上響起陣陣如雷般的大鼓聲。望向蒼天,淚水如雨般落下。可惡的倭人竟然強行割走了臺灣。 當初臺灣納入版圖成爲天府之地,朝廷聲威遠達日出的地方。我的高祖、曾祖、祖父,披荊斬棘來到這片土地。這裏甘蔗和茶樹遍佈千億棵,每年繳納的賦稅不計其數。 上天爲何要拋棄我們,上天究竟爲何發怒?拿走我們的財富去供奉仇敵。那貪婪無厭的日本侵略者,就像可惡的大老鼠。 百姓們又有什麼罪過,要遭受這樣的苦難?楚國即使只剩三戶人家都能滅亡秦國,更何況閩粵有百萬戶民衆。 不管成敗得失,人人都決心拼死抵抗。萬衆一心,誰敢欺侮?一聲令下,衆人拔劍而起,擊打柱子表示決心。今日之事沒有別的話可說,有不服從的就用刀斬殺。 堂堂藍底繡着黃虎的旗幟樹立起來,全城百姓簇擁圍觀,街巷空無一人都在歡呼舞蹈。如斗大的黃金印繫着印綬,人們甚至直接稱呼巡撫爲總統。如今政治以民衆爲主,臺南臺北本就是我們的領土。 絕不容許敵人越過雷池一步。五月的海城狂風怒號,日本飛來三百艘戰艦。追逐着我方鉅艦如潮水般涌來。前面登陸的人像猛虎般彪悍,後面奪關的人像猿猴般敏捷。 敵軍帶着村田製造的火槍和備前打造的長刀,攻勢猛烈,我方軍隊紛紛潰敗,血流成河。城門被燒得一片焦爛。誰能與之戰鬥堅守,誰又能逃脫?一輪紅日高懸天空,千家萬戶白旗隨風飄揚。 士紳和老人們相互邀約,一起夾道跪在路旁,彎腰致敬。他們頭戴紅纓竹冠,帽上盤着錦條,黑色的辮子垂在肩頭。跪着捧上銀盤,盤中盛着茶和糕點,還有綠色的瓜和紫色的葡萄。說道:「將軍遠道而來,想必很勞累吧?投降的百姓願意爲將軍做嚮導。」將軍說:「過來,你們聽着。你們和我們都是黃種人,本是同胞。鄭成功是了不起的豪傑,實際上開闢了這片土地。今天要收復此地,是上天的旨意。國家仁德聖明如同唐堯,安撫養育你們與對待偏遠的黎苗不同。讓你們安穩生活,不要喧鬧不安。」將軍緩緩前行,塵土不揚。萬馬奔騰入城,風聲蕭蕭作響。 哎!將軍並非天之驕子,朝廷軍隊威嚴仁德無所不包。我們的生死都掌握在將軍手中,怎敢不歸順聖明的朝廷。唉,可悲啊!整個臺灣,昨天還那麼忠勇,今天卻如此怯懦。萬事反覆無常,如同眨眼間就已改變。平時對戰事防守毫無準備,那所謂的忠誠和義氣又依靠什麼呢?
賞析
這首詩以宏大的敘事視角,真切地展現了臺灣在被日本割佔前後那段波瀾壯闊又令人痛心疾首的歷史過程。開篇通過城頭鼓聲與詩人悲呼蒼天,奠定了全詩悲憤的基調,怒斥日本割佔臺灣的暴行。接着回顧臺灣往昔繁榮及先民開拓的艱辛,凸顯臺灣本屬於中國的深厚淵源。詩中描述臺灣民衆最初有誓死抵抗的決心,體現出民衆愛國的熱血與勇氣。然而,隨着局勢惡化,在日軍強勢進攻下臺灣最終淪陷,描繪了投降場景的屈辱,飽含對這種轉變的痛心與感慨。整首詩情感跌宕起伏,將愛國之情、對侵略者的憤恨、對民衆從英勇到怯懦轉變的悲嘆等多種複雜情感交融在一起,具有史詩般的特質,生動直觀地反映歷史,也傳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情懷與對國家形勢的憂慮 。同時,詩歌語言通俗易懂,卻不乏表現力,以形象的描寫,如「糖霜茗雪千億樹」「當軏披靡血杵漂」等詞句,勾勒出不同場景畫面,使讀者更能感同身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