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

繚繞西行入亂山,白雲深處據徵鞍。 蕎花著雨相爭秀,棗頰迎陽一半丹。 鞅掌未能逃物役,乾坤何處託身安。 莒臺東向情無限,那更秋風作暮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繚繞 (liáo rào): 形容山路彎曲盤旋。
  • 徵鞍 (zhēng ān): 征途中的馬鞍,指騎馬出行。
  • 蕎花 (qiáo huā): 一種草本植物,秋天開花,白色或粉紅色。
  • 棗頰 (zǎo jiá): 棗樹的果實成熟後顏色紅潤,此處借指紅潤的臉龐。
  • 鞅掌 (yāng zhǎng): 形容事務繁忙,忙碌不堪。
  • 物役 (wù yì): 指受外界事物的驅使和束縛。
  • 莒臺 (jǔ tái): 古代莒國的城臺,此處象徵着故鄉或某種歸宿。
  • 那更 (nà gèng): 更加,表示加重語氣。

翻譯

蜿蜒曲折地向西騎行進入羣山之中,馬鞍下是我身處白雲深處的身影。雨後的蕎花競相綻放,猶如少女般嬌豔;熟透的棗子臉頰半紅,沐浴陽光如丹一般鮮豔。忙碌的生活使我無法逃脫世俗的牽絆,何處纔是我安心立足之地?遙望東邊的莒臺,心中思緒萬千,又怎能承受這秋風帶來的陣陣寒意?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西行途中所見的自然景色和內心感受。通過「繚繞」和「白雲深處」的描繪,展現了旅途的艱辛與孤獨。雨後蕎花的爭豔和棗子的紅潤,則寓言了生活的色彩與希望。然而,「鞅掌未能逃物役」表達了詩人對繁重事務的無奈和對自由的渴望。詩人的情感在對故鄉莒臺的思念中達到高潮,而「那更秋風作暮寒」則以秋風的寒冷強化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與哀愁。整首詩情感深沉,富有哲理,展示了作者在生活壓力下的思考與追求。

孔平仲

宋臨江新淦人,字義甫,一作毅父。孔武仲弟。英宗治平二年進士,又應制科。以呂公著薦爲祕書丞、集賢校理。哲宗紹聖中,言者謂其元祐時附會當路,譏毀先烈,貶知衡州。元符二年,提舉劾其違常平法,責惠州別駕,安置英州。徽宗立,召爲戶部金部郎中,出提舉永興路刑獄,帥鄜延、環慶。黨論再起,罷,主管兗州景靈宮卒。長於史學,工文詞,與兄孔文仲、孔武仲以文聲起江西,時號三孔。有《孔氏談苑》、《續世說》、《良世事證》、《釋稗》、《詩戲》、《朝散集》(編入《清江三孔集》)。 ► 8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