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民謠

· 尤袤
東府買舟船,西府買器械。 問儂欲何爲,團結山水寨。 寨長過我廬,意氣甚雄粗。 青衫兩承局,暮夜連勾呼。 勾呼且未已,椎剝到雞豕。 供應稍不如,向前受笞箠。 驅東復驅西,棄卻鋤與犁。 無錢買刀劍,典盡渾家衣。 去年江南荒,趁熟過江北。 江北不可往,江南歸未得。 父母生我時,教我學耕桑。 不識官府嚴,安能事戎行。 執槍不解刺,執弓不能射。 團結我何爲,徒勞定無益。 流離重流離,忍凍復忍飢。 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 淮南喪亂後,安集亦未久。 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 荒村日西斜,破屋兩三家。 撫摩力不足,將奈此擾何。
拼音

譯文

東府購買了船隻,西府購買了器械。要問他們買這些幹什麼?是爲了組建山水寨。寨長經過我的家,盛氣凌人,態度粗暴。兩個穿着青衣的公差,在黑夜裏還忙着來拉人,大呼小叫。呼叫聲沒落,就催着殺雞宰豬。供應稍不如意,馬上就被鞭打侮辱。做了鄉兵被東驅西趕,沒時間種田,田園都已荒蕪。家中拿不出錢買刀劍,只好當盡妻子的衣服。去年江南受了災荒,逃荒到了江北。在江北沒法活命,回江南也沒有生路。父母生下了我,教我種田養桑;從來不知道官府的規矩,怎能夠當兵打仗?拿着槍不知道怎樣刺,拿起弓射不準目標。拉我來當兵幹什麼,只是白白勞民,毫無益處。逃到了東邊又逃往西邊,忍受着寒冷又忍受着飢餓。誰說天高地廣?我居然沒塊地方安身立足!淮南自從經過戰亂,人民迴歸家園,安定不久。死去的人如麻數也數不清,生存的又有幾口?荒蕪的村莊斜陽西照,只見到破敗的農家沒有幾戶。他們沒有力量醫好戰爭的創傷,對這番擾害又怎能承受?

注釋

東府、西府:泛指掌管地方武裝的官府。 問儂:猶言借問。 何爲:幹什麼,做什麼。 團結:組織。 山水寨:即鄉兵。宋兵制,官軍之外有鄉兵,選自百姓或自己應募,就地組織起來,作爲防守部隊。 寨長:指鄉兵首領。 意氣:精神;神色。 雄粗:雄豪、粗野。 承局:公差。 0勾呼:點名傳喚。 椎剝:謂殘酷搜刮。 供應:伺候,聽候使喚。 不如:不如意 笞箠(chīchuí):用鞭杖或竹板打。 渾家:妻子。也可作全家解。 趁熟:到未遭災荒的地方去乞討謀生。黃震《日抄》:“浙人鄉談……蓋謂荒處之人於熟處趁求也。” 耕桑:種田與養蠶。亦泛指從事農業。 戎行:當兵打仗。 不解:不知道。 “誰謂”句:用孟郊《贈別崔純亮》:“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 安集:安定、聚集。 撫摩:撫慰、體惜。 力不給:力量不夠。 將奈此擾何:奈何,對付。此處意謂人民如何對付得了這種擾害。

《淮民謠》是南宋詩人尤袤的一首爲民請命的詩作。詩採用了樂府歌謠形式,語言質樸,格調蒼涼,模仿杜甫《三吏》、《三別》等詩,又直接追蹤白居易新樂府。起首四句寫實際情況,以問答表明主題;中間一段通過主人公的控訴,展開矛盾;末尾加以評論,指出不合理現象的癥結所在,爲不幸者呼籲。詩人通過描寫淮民生活的艱難辛酸,深切地表達了其上憫國難,下痛民困的憂慮之情。

賞析

這首詩的起首兩句,描寫的是當時情景。第三句是一問,第四句是一答,將詩的主題表現出來。宋代兵制,官軍之外,尚有鄉兵。詩中所說的山水寨,即當時淮南的一種地方武裝。這種組織,對於抗擊金兵,起過一些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許多騷擾危害,此詩所揭露的就是這種弊病。 自“寨長過我廬”起,直至下面“一身無所依”,全是一個流離失所的難民的自述,具體描寫了所受之苦。“寨長過我廬”一下八句,寫抽丁時寨長粗暴傲慢,公差吆喝呼喚,鄉人忙着殺雞宰豬,如果供應稍有不合意之處,便會立即遭到一陣鞭打。這種敲詐勒索的情景,在古詩中常可看到。但即使這樣,當地的人們還是難逃被徵入伍的命運。“驅東復驅西”一下四句,寫抽丁後之苦楚:既已應徵,就是兵,而非農了,故整年被東驅西趕,疲於戎事,把農事全荒廢了。但這兵又是鄉兵,只有義務,沒有薪餉,甚至連買刀劍之錢,也要自己承擔。一個農民,不耕作,肯定沒錢。爲了買刀置劍,甚至於把妻子的衣服當光,由此更見山水寨擾民之烈。這種典衣賣地的情景,在古詩中也常可看到,此詩可注意的是尤袤揭示了一個矛盾:一方面官府不許人民務農,驅使他們從事戎行;另一方面官府又不承擔任何責任,連軍備開支也要他們自己承擔——好比“既要馬跑,又不供草”。組織山水寨,原是爲了抗金保民,現反驅民於死地,那又要它就沒什麼用了。尤袤把這個矛盾深刻地揭示出來,也就揭露了當時一批官吏豪強,借建寨抗金爲名,行奪民肥私之實的真相。這個矛盾在當時是沒法解決的,百姓既在淮南無法爲生,那又爲何不遠走高飛,而坐以待斃呢?“去年江南荒”一下四句,就對此作了回答,將詩意拓寬,由“團結山水寨”的擾民,進而言整個社會的不安。詩中所描寫的這個淮民原居江南,因逃荒來到江北。江北以兵亂不能安生,江南因災荒同樣沒有活路。這天災人禍齊之,百姓流離、無家可歸的情景,躍然紙上。 “父母生我時”一下八句,言當地百姓本是農家子弟,只習耕田種桑,連官府規矩都不懂,是不能當兵打仗的。把這樣的人召集起來,不加訓練,連武器都不會使,也是沒有用的。這是十分明顯的事實,那些官吏、寨長也是看到的,明白的。事實上即使他們看到,也無動於衷,因爲對不少人來說,組織山水寨,一方面是欺矇上司,另一方面也是爲了趁機勒索,至於這支隊伍究竟有多少戰鬥力,原非其所考慮之事。這就進一步揭露了建立這種山水寨徒勞百姓、無補於事的實質。“流離重流離”一下四句,和上面“驅東復驅西”以下八句呼應。想那唐代孟郊一生潦倒,難免凍餒,也嘗作詩:“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別崔純亮》)可如今這淮民慘苦之狀,更甚於孟郊,顛沛流離,飢寒交迫,茫茫天地,竟無容身之所。殘酷的現實,終於迫使詩中這個淮民發出了這樣的憤激之言:“誰謂天地寬,一身無所依!” 結尾緊接上面官吏之言,針對當時形式,圍繞詩的主題,抒發自己的感慨和議論。自“淮南喪亂後”以下,爲作者戒辭,言淮南已經喪亂,安定未久,人口稀少,村落荒涼,用具體的描述,道出了“死者積如麻,生者能幾口,荒村日西斜,破屋兩三家。”這樣的慨嘆。對此,官府原應加以安撫、救濟纔是。但如今官府無力救濟,反加以擾民,百姓是受不了的。在是一個明顯的事實:民不堪其擾了!即“撫摩力不給,將奈此擾何!”尤袤此詩爲民請命,也在結句中明白地表現出來。
尤袤

尤袤

宋常州無錫人,字延之,號遂初居士。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歷泰興令、祕書丞兼國史院編修、著作郎、給事中、禮部尚書。立朝敢言,守法不阿。工詩文,與楊萬里、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取孫綽《遂初賦》意,作“遂初堂”於九龍山下,藏書三萬餘卷。作《遂初堂書目》,爲我國最早版本目錄著作之一。卒諡文簡。有《遂初小稿》、《內外製》,皆亡佚。清尤侗輯有《樑溪遺稿》。 ► 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