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舊時古體詩詞寫作的一種方式,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
- 琉璃蒸乳:一種精美的食物,像琉璃般瑩潤的蒸乳。
- 㹠(péng)膏:幼豬的油脂。
- 未抵:比不上。
- 格調:品格、情調。
- 脫粟飯:糙米做的飯。
- 撚(niǎn)霜毛:撫摸着變白的頭髮。撚,用手指搓轉;霜毛,指白髮。
- 斷無:絕無。
- 文伯:春秋時魯國大夫。此處可能借指富貴顯達之人。
- 相累:拖累。
- 何曾:曹魏時期的官員,以生活奢華著稱。此處借指生活奢靡之人。
- 大豪:大的豪奢。
- 射工毒:射工,傳說中的蟲名,能含沙射人影以致病 。射工毒表示這種蟲帶來的傷害。
- 政騷騷:正很多、很盛。政,通「正」;騷騷,紛繁衆多的樣子。
翻譯
那如琉璃般的蒸乳和肥美的豬膏烹製的美食,也比不上我這齋廚裏野菜的品格高妙。 糙米飯帶着香氣,搭配着野外採摘的莧菜,扛着鋤頭勞作的人吃飽後愜意地撫摸着自己的白髮。 絕對不會有富貴之人那樣的拖累,相比那些奢華無度之人,也沒有極大的奢華負擔。 聽說這野莧還能治療射工毒,在這人世間,這野菜可真是有着衆多的益處啊。
賞析
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和價值取向。開篇用「琉璃蒸乳」「㹠膏」等精美食品與「齋廚」裏的野菜作對比,凸顯出野菜雖平凡卻格調高雅的特點,暗示詩人不追求奢靡,崇尚質樸的品質。 「脫粟飯香供野莧,荷鋤人飽撚霜毛」描繪出一幅質樸而又愜意的鄉村生活畫面,展現了勞動人民自食其力後的滿足與安閒。詩中通過提及「文伯」「何曾」,將自己的生活與富貴奢華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傳達出詩人不慕榮華、淡泊名利的心境。最後兩句寫野莧能醫「射工毒」,以野莧的實用價值來進一步肯定其存在的意義,反映出詩人對平凡事物包含的珍貴价值的欣賞,全詩充滿了對平凡生活和自然質樸之物的喜愛與詠贊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