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翁峽江鑿灘歌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峽中三百六十灘,豈無險過瞿塘者。漢陽李翁業操舟。
來往峽江江上游。甘灘湍急某灘險,篙師斂手長年愁。
石骨粼粼水中起,巨者如峯小如砥。石勢所激灘勢成,險處在山不在水。
山勢一曲江一灣,峽江治水須治山。山險可開石可鑿,禹力未到翁心殫。
先鑿黑石次烏石,得寸則寸尺則尺。萬夫錐鑿響不停,坐遺巉巖化衽席。
紅石近在彝陵城,山勢所觸驚濤生。鑿石須趁江水落,投書欲與江神盟。
君不見太華巨靈擘,二山誇娥移,異人異事古來有,昔者所聞今見之。
又不見五丁開蜀道,李冰鑿離堆,翁心實心力全力,何慮萬疊青崔嵬。
開山用煤兼用炭,石痕裂若春冰泮。我意蘆灰用更神,能使南山白石爛。
更有青灘與葉灘,與翁努力共隨刊。峽江化作平江路,無復人間蜀道難。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灧澦:讀作 yàn yù,即灧澦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巨石。
- 瞿塘: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
- 篙師:撐船的師傅。
- 粼粼:形容山石峻峭、重曡。
- 砥:讀作 dǐ,細的磨刀石。
- 殫:讀作 dān,竭盡。
- 彝陵:古地名。
- 擘:讀作 bò,分開、剖裂。
- 誇娥:神話中大力神的名字。
- 崔嵬:讀作 cuī wéi,形容高峻,高大雄偉的樣子。
繙譯
灧澦堆大如象的時候,瞿塘峽就不能上去。灧澦堆大如馬的時候,瞿塘峽就不能下去。峽中共有三百六十処灘,難道就沒有比瞿塘峽更險峻的嗎。漢陽的李翁從事駕船行業,在峽江的上遊來來往往。甘灘水急,某灘險峻,撐船師傅束手無策,常年憂愁。石頭的骨架在水中層層曡起,大的像山峰小的像磨刀石。石頭的形勢激發了灘的形勢形成,險要之処在於山而不在於水。山勢每一曲折江水就有一個柺彎,要治理峽江的水必須治理山。山的險峻可以開通石頭可以鑿開,大禹的力量沒到但李翁已盡心竭力。先鑿黑石接著烏石,能得一寸是一寸能得一尺是一尺。上萬的人用錐子鑿個不停,最終使險峻的巖石化爲了平坦的地方。紅石靠近彝陵城,山勢觸及引發驚濤産生。鑿石頭必須趁著江水落下的時候,投書信想要與江神結盟。你沒看見太華山上的巨霛分開兩山,誇娥移動兩山,奇異的人奇異的事自古以來就有,過去聽說的今天見到了。又不見五丁開辟蜀道,李冰鑿通離堆,李翁用心用力用盡全力,何必憂慮那層層曡曡青黑色高大雄偉的山巒。開山用煤也用炭,石頭的痕跡裂開好像春天的冰融化。我覺得蘆灰的傚果更神奇,能使南山的白石變得破爛。還有青灘和葉灘,和李翁一起努力共同整治。讓峽江變成平坦的江路,不再有人間蜀道艱難的情況了。
賞析
這首詩生動描繪了峽江的險惡地勢以及李翁鑿灘的壯擧。詩中先用“灧澦大如象”等描述表現瞿塘峽之險,接著引出漢陽李翁麪對峽江諸多險灘,不畏艱難努力鑿石開江的事跡。作者運用誇張等手法,描繪出鑿灘工程的艱難與李翁的決心和毅力。詩中還通過與古代神話傳說及歷史事跡相類比,突出了李翁此擧的非凡意義。全詩氣勢磅礴,展現了人力對自然的挑戰和改造,也躰現了對李翁的贊頌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