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苗山

· 洪繻
昔年兵氣衝扶桑,爲虺、爲蛇海上狂。軍中惟有哥舒翰,城下竟無張睢陽! 島夷猖獗不可制,一撮苗山能抵當。臺灣破碎已三載,至今人說徐、吳、姜。 徐君勇敢推善戰,儒巾結束變戎裝。腰下長攜三尺刃,手中能擎百子鎗。 衝鋒獨隊遏強敵,出沒山林成戰場。姜君勇悍亦異常,一時驅虜如驅羊。 吳君統率同一氣,義旗一豎神揚揚。誠知大敵未易禦,民衆驟合非久長。 又況援師不足恃,豈能隻手除欃槍!如火如荼敵軍至,六月、七月人惶惶。 苗栗山頭檯安海,西有舟鮫東有狼。爲猿、爲鶴不可知,數君名在家已亡。 存沒死生疑傳疑,生死於君兩不妨。生爲國士死國殤,望風憑弔歌一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洪繻(xū):作者名字。
  • 兵氣:戰爭的氣氛。
  • 扶桑:古代神話中海外的大樹,也指日本。
  • 爲虺(huǐ)、爲蛇:比喻起初弱小,逐漸強大後就會產生危害。虺,小蛇。
  • 哥舒翰:唐朝名將,這裏用來指代具有軍事才能的將領。
  • 張睢陽:即張巡,唐朝抗擊叛軍的英雄,堅守睢陽數月之久。
  • 島夷:對外國侵略者的蔑稱,這裏指日本侵略者。
  • 猖獗:兇猛而放肆。
  • 苗山:這裏指苗栗一帶山區,文中義軍活動的地方。
  • 結束:打扮、裝束。
  • 儒巾:讀書人戴的頭巾,這裏指文人裝扮。
  • 戎裝:軍裝。
  • 百子鎗(qiāng ,同「槍」):一種武器。
  • 驅虜:驅逐敵人。虜,對敵人的蔑稱。
  • 欃槍(chán qiāng):彗星的別稱,古時作爲凶兆,這裏指代敵人。
  • 舟鮫:這裏泛指敵軍的水軍。
  • 爲國殤:爲國犧牲。殤,爲國戰死的人。

翻譯

過去戰爭的陰雲直衝向日本,敵軍像小蛇變成大蛇一樣在海上肆意張狂。在軍隊之中,有着如哥舒翰那樣具有才能的將領,可是卻沒有像張睢陽那樣能堅守城池的人。 日本侵略者兇狠放肆無法遏制,然而小小的苗山之地卻有人奮起抵抗。臺灣已經破碎淪陷三年了,直到如今人們還在傳頌着徐、吳、姜三位英雄。 徐君英勇果敢,極擅作戰,他脫下文人服飾,換上軍裝。腰間常常帶着鋒利的刀劍,手中能熟練操控百子槍。他獨自帶領隊伍衝鋒,遏制強敵,在山林間出沒,把這裏變成了抗擊敵人的戰場。 姜君的英勇強悍也不同尋常,一時間驅趕敵人就像趕羊一樣。吳君指揮部隊上下一心,義旗一豎起就神采飛揚。其實大家都知道強大的敵人並不容易抵禦,剛剛聚集起來的民衆隊伍難以支撐長久。 況且支援的力量也不足以依靠,怎麼能憑一己之力掃除敵人呢!敵軍如熊熊烈火般氣勢洶洶地殺來,六七月間人們都人心惶惶。 苗栗山頭、檯安海邊,西邊有敵軍水軍,東邊有敵軍陸兵。幾位英雄的生死難料,有的傳說他們已經犧牲,有的傳說還活着。不過生死對於他們而言都沒有妨礙,活着他們是國家的棟樑之才,死了也是爲國立下的烈士。我對着他們戰鬥的方向憑弔,寫下這一首悲歌。

賞析

這首詩是爲紀念臺灣苗栗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徐、吳、姜等英雄人物而作。開篇通過「兵氣衝扶桑」等句,描繪出日本侵略者來勢洶洶的囂張氣焰,同時使用「哥舒翰」「張睢陽」的典故,表達了對當時沒有得力將領堅守的遺憾。 詩中詳細生動地刻畫了徐、吳、姜等人的英勇形象,如對徐君換裝作戰、手持兵器衝鋒陷陣的描寫,以及姜君驅敵、吳君統領的景象,展現出義軍的勇猛無畏。隨後指出義軍面臨的艱難困境,「大敵未易禦」「援師不足恃」等點明瞭力量懸殊與支援匱乏的狀況,暗示了這場戰鬥的悲壯結局。 「爲猿、爲鶴不可知」表達出對英雄生死的關切與憂慮,最後強調無論生死,他們都是國家的勇士,抒發了作者深深的敬意與悼念之情。整首詩洋溢着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用詞質樸而有力,通過生動的描寫與敘事,再現了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文學價值 。

洪繻

洪繻,《枯爛集》九卷。現收藏於國立臺灣文學館。〗、洪繻自編出版的《寄鶴齋詩矕》〖《寄鶴齋詩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書洪繻自編自印,作爲旅遊大陸交誼用書,也是洪氏第一部見世的著作。〗,並參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洪棄生先生全集》,以及《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臺灣詩薈》等所載之詩作,輯錄編校。(吳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