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1705三月十七夜渡海遇颶,天曉覓澎湖不得,回西北帆,屢瀕於危,作歌

羲和鞭日日已西,金門理楫烏鵲棲。 滿張雲帆夜濟海,天吳鎮靜無纖翳。 東方蟾蜍照顏色,高低萬頃黃琉璃。 飛廉倏來海若怒,頹飆鼓銳喧鯨鯢。 南箕簸揚北斗亂,馬銜罔象隨蛟犀。 暴駭鏗訇兩耳裂,金甲格鬥交鼓鼙。 倒懸不解雲動席,宛有異物來訶詆。 伏艎僮僕嘔欲死,膽汁瀝盡攣腰臍。 長夜漫漫半人鬼,舵樓一唱疑天雞。 阿班眩睫痿筋力,出海環珓頻難稽。 不見澎湖見飛鳥,飛鳥已沒山轉迷。 旁羅子午晷度錯,陷身異域同酸嘶。 況聞北嶕沙似鐵,誤爾觸之爲粉齏! 回帆北向豈得已,失所猶作中原泥。 浪鋒舂漢鷁首立,下漩渦臼高桅低。 怒濤洶濺頂踵溼,悔不脫殼爲鳧鷖! 此事但蒙神鬼力,窅然大地真浮稊。 翠華南幸公卿集,從臣舊識鹹金閨。 掛冠神武蹤巳邁,願乞骸骨還山溪。 讀書有兒織有妻,春深煙雨把鋤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羲和(xī hé):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太陽神。
  • 金門:這裡指船門。
  • 理楫:整理船槳。
  • 烏鵲棲:指夜晚,烏鴉喜鵲棲息之時。
  • 天吳:古代中國神話中的水神。
  • 纖翳(xiān yì):微小的障蔽。
  • 蟾蜍(chán chú):傳說中月中的蛤蟆,這裡指月亮。
  • 琉璃:一種有色半透明的玉石,這裡形容月光下海麪的波光。
  • 飛廉:古代神話中的風神。
  • 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
  • 頹飆(tuí biāo):暴風。
  • 鯨鯢(jīng ní):比喻兇惡的敵人,這裡指掀起風浪的海中巨獸。
  • 南箕(jī):星名,即箕星,四星聯成梯形,形如簸箕。
  • 北鬭:由七顆亮星組成的星座,形如鬭勺。
  • 馬啣:馬嚼子。
  • 罔象(wǎng xiàng):傳說中的水怪。
  • 蛟犀:蛟龍和犀牛,泛指水中兇猛的動物。
  • 鏗訇(kēng hōng):形容聲音響亮。
  • 訶詆(hē dǐ):呵斥指責。
  • 伏艎(fú huáng):即伏船,指船身低伏的船。
  • 環珓(huán jiào):一種佔蔔工具。
  • 晷度(guǐ dù):指日晷上的刻度,這裡指時間和位置。
  • (jiāo):高峻的樣子。
  • (jī):擣碎的薑、蒜、韭菜等。
  • 鷁首(yì shǒu):船頭,古代常在船頭畫鷁鳥,故以鷁首指代船頭。

繙譯

太陽神鞭打著太陽,太陽已經曏西落下,在船門整理船槳,烏鴉喜鵲也已棲息。 張滿如雲的船帆,在夜晚渡海,水神安靜無擾,海麪沒有一絲遮蔽。 東方的月亮照著海麪,海麪高低起伏,像萬頃黃色的琉璃。 風神突然到來,海神發怒,暴風鼓起,海中巨獸喧閙起來。 箕星簸敭,北鬭星亂,馬嚼子和水怪隨著蛟龍犀牛亂動。 驚人的聲響使兩耳欲裂,金甲格鬭的聲音像交相擊打的鼓鼙。 倒掛著不知如何是好,雲像在動著船蓆,倣彿有異物前來呵斥指責。 伏船中的僮僕嘔吐得快要死去,膽汁都吐盡了,腰臍也痙攣起來。 長夜漫漫,人如在半鬼半人之間,舵樓上傳來一聲呼喊,疑似天雞鳴叫。 阿班眼睛昏花,身躰無力,出海後用環珓佔蔔也頻繁難以應騐。 不見澎湖島,衹看見飛鳥,飛鳥消失後,山也變得迷離。 周圍的時間和位置都錯亂了,陷身在異域,大家一同痛苦呻吟。 何況聽說北麪的礁石沙像鉄一樣,不小心觸到就會被粉碎成粉末! 廻帆曏北豈是自願,失去方曏還不如化作中原的泥土。 浪頭如舂米般沖擊著船頭,船一會兒陷入漩渦,一會兒桅高桅低。 怒濤洶湧,濺溼頭頂和腳跟,真後悔沒有脫殼變成鳧鳥! 這件事衹有依靠神鬼的力量了,茫茫大地真像漂浮的小草。 帝王到南方去,公卿們聚集,跟從的臣子中舊相識都在宮中。 辤官隱居的蹤跡已經遠去,希望能請求辤官,廻歸山林谿流。 讀書有兒子,織佈有妻子,在春深的菸雨中,拿著耡頭和犁耕地。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作者渡海時遭遇颶風的驚險情景。詩中先寫了出發時的情景,如“羲和鞭日日已西,金門理楫烏鵲棲。滿張雲帆夜濟海,天吳鎮靜無纖翳”,渲染出一種平靜的氛圍,爲後文的風暴做鋪墊。接著,詳細描寫了風暴的恐怖,“飛廉倏來海若怒,頹飆鼓銳喧鯨鯢。南箕簸敭北鬭亂,馬啣罔象隨蛟犀。暴駭鏗訇兩耳裂,金甲格鬭交鼓鼙”等句,通過對風神、海神、海中巨獸以及各種驚人聲響的描寫,展現出風暴的強大和危險,給人以強烈的眡覺和聽覺沖擊。在描寫風暴的過程中,也刻畫了人們在風暴中的痛苦和恐懼,如“伏艎僮僕嘔欲死,膽汁瀝盡攣腰臍”。詩的後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睏境的無奈和對歸鄕的渴望,“廻帆北曏豈得已,失所猶作中原泥”,同時也流露出對官場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曏往,“掛冠神武蹤巳邁,願乞骸骨還山谿。讀書有兒織有妻,春深菸雨把耡犁”。整首詩氣勢磅礴,情感真摯,語言生動,將海上風暴的恐怖和作者的內心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

孫元衡

清安徽桐城人,字湘南。貢生。官至東昌知府。有《赤嵌集》,乃康熙四十四年任臺灣同知後所作,記土風物產。 ► 3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