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望後至海寧州登海塘觀潮
註釋
- 望:農曆每月十五。
- 海寧州:今浙江海寧。
- 海塘:爲防禦海潮而修築的堤岸。
- 未抵鹽官十之五:意思是比不上鹽官一帶潮水壯觀的十分之五。
- 霸:農曆每月初二。「生霸」指新月初現。
- 蹉(cuō)午:過了中午 。
- 哆(chǐ)張:張得很大。
- 海若:傳說中的海神。
- 憑陵:侵凌、進犯。
- 錢王弩:傳說吳越王錢鏐曾命人以強弩射潮 。
- 瓠(hù)子:地名,漢武帝時黃河曾在此決口。
- 三千水擊:出自《莊子·逍遙遊》,形容大鵬起飛時翅膀拍擊水面極爲壯觀,這裏形容潮水聲勢浩大。
- 滄溟:大海。
- 十二城:說法不一,此處應是泛指,形容潮水威力極大。
- 于越:古越國之地,在今浙江一帶。
- 黧(lí)首:指黑色的頭髮,這裏指變老。
- 環瀛:指天下、全世界。
- 安堵:安居,安定。
- 邇來:近來。
- 龕(kān)赭(zhě):龕山和赭山,在錢塘江入海口兩岸。
- 雁齒:形容排列整齊有序,這裏形容海塘上的石條。
- 王充論:王充著有《論衡》,這裏借指有關的著述、議論。
翻譯
錢塘江的秋潮最爲壯觀,然而它的壯觀程度抵不上鹽官潮的十分之五。我來到鹽官的堤壩上站立,此時月初剛現,時間已經過了中午。江水忽然停滯不敢向東流淌,海口張得很大,江水反倒向西涌吐。潮水不是向前推進,而是徑直向上飛騰,江水不再平緩流動,而是直僵僵地豎立起來。海神發怒,潮水第二次涌起,大地中迴盪着如千面雷鼓的轟鳴聲。好似馬銜着高物,蛟龍鼉龍在水中舞動,又像錢王射出的倒發之箭一般的潮水。不一會兒,潮水就直接撼動堤壩根基,嚇得千人萬人雙腿顫抖。潮水如翻卷的黑雲裹挾着風雨,如奔馳的戰馬列陣爭鬥,如在海底煮陰陽之炭般洶涌澎湃,如黃河瓠子口決堤般不可抵禦。又好像大鵬擊打海水遷徙到遙遠大海,彷彿高大的城郭崩塌、天柱傾倒。潮水的氣勢簡直要將吳越之地的天空吞併,似乎要將餘杭的土地滌盪乾淨。唉,大地的缺陷難以得到女媧的修補,治水大功未完成,令人悲嘆神禹。這是東南地區的隱患之處,怎能僅僅歸因於伍子胥等傳說人物。大海和桑田僅隔着一道堤壩,這裏魚龍變老,彼此相鄰。我們皇帝的功德惠及天下,親自修築堅固的海塘讓百姓安居樂業。全是用金錢耗費建成堤壩,不讓百姓遭受海水的侵害。近來龕山和赭山之間漲起了橫沙,人們指着尖山作爲海防門戶。海塘上石條排列整齊,巨石層層疊疊作爲基礎。在王充等前人的論述之前就有這相關古蹟,我這次遊覽之後也沒說出新奇的話語。唉,這海塘與潮水一同流傳千古,人人爲其壯觀而欣喜,卻也爲其帶來的憂患苦惱。
賞析
這首詩是阮元描寫海寧觀潮的佳作。開篇便點明鹽官潮比錢塘江其他地方的潮更爲壯觀,奠定全詩基調。接着詩人以細膩的筆觸,生動描繪潮涌的奇異景象,「江水忽凝不敢東,海口哆張反西吐。潮不推行直上飛,水不平流自僵豎」,潮水的反常、飛騰、直立等狀態被刻畫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臨其境。隨後一連串奇妙的比喻,「如卷黑雲旋風雨,如騁陣馬鬥貔虎。如陰陽炭海底煮,如決瓠子不能御」等,從不同角度渲染出潮水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詩人還聯想到歷史傳說,「馬銜高坐蛟鼉舞,拔箭倒發錢王弩」增添了神祕色彩。詩中不僅有對自然勝景的讚美,「氣欲平吞于越天,勢將一洗餘杭土」盡顯氣勢雄渾;還有對民生與歷史的思考,「地缺難得媧皇補,大功未畢悲神禹」表達對自然災害難以完全治理的感慨;「我皇功德及環瀛,親築長防俾安堵」體現出對當朝皇帝修築海塘造福百姓的歌頌。詩歌內容豐富,將寫景、抒情、議論完美融合,既有震撼人心的自然畫面展現,又有沉鬱深刻的情感基調與歷史思考,是一首既具藝術感染力又含思想深度的優秀詩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