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遊

淮西渡兩槳,江左隨一鷗。 苦嗟波濤窄,所至膠吾舟。 借問舟中人,流轉何時休。 帆高風色利,欲止不自由。 傳聞弱水外,鼎立三神丘。 鼓枻未可到,載行有潛虯。 扶桑睹浴日,陽精熱東流。 萬族呈祕怪,九土皆飄浮。 送者安在哉,吾往不可求。 豈比鴟夷子,並湖名遠遊。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淮西:淮河西部一帶地區。
  • 江左:即江東,長江下游以東地區 。
  • ****苦嗟(jiē):深深嘆息。嗟,嘆息。
  • 膠吾舟:船被擱淺。膠,粘住,這裏指船因水淺等原因被困住 。
  • 流轉:輾轉流動,漂泊。
  • 風色利:風向和天氣狀況有利於行船。
  • 弱水:古代傳說中險遠難渡的河流。
  • **鼎立:像鼎的三條腿一樣並立。
  • **神丘:傳說中的仙山。
  • ****鼓枻(yì)**:划槳。枻,船槳。
  • ****潛虯(qiú)**:潛伏的蛟龍。
  • **扶桑:神話中海外的大樹,據說太陽從這裏升起。
  • **陽精:太陽。
  • **萬族:萬物。
  • **九土:九州土地,指天下。
  • **鴟(chī)夷子:即范蠡(lǐ),春秋時期越國大夫 ,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功成身退,乘扁舟泛於五湖,號鴟夷子皮。

翻譯

在淮河西部划動雙槳開船出發,到江東之後就如同一隻孤單的海鷗一樣漂泊。深深嘆息那波濤狹窄,所到之處常常讓我的船隻被困擱淺。想問一問船中的同伴,這樣輾轉漂泊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啊。船帆高高升起,正好趕上有利的風向天氣,想要停止前行卻身不由己。傳聞在那弱水之外,有像鼎足一樣並立的三座仙山。即便奮力划槳也難以到達,航行途中還有潛伏的蛟龍。在扶桑能看到太陽從那裏升起的奇景,太陽的熱力向東流淌。世間萬物呈現出神祕怪異之象,天下大地彷彿都在飄浮動盪。送別的人如今在哪裏呢?我這一去難以再相見。這哪裏能和鴟夷子皮范蠡相比,人家隱居江湖稱得上是快意遠遊。

賞析

這首詩以遠遊爲主題,描繪了詩人漂泊的經歷和內心複雜的感慨。開篇兩句 「淮西渡兩槳,江左隨一鷗」 ,生動地展現出詩人從淮西出發,在江東如孤鷗般漂泊的狀態,奠定了孤獨又漂泊無依的基調。接着 「苦嗟波濤窄,所至膠吾舟」 ,用 「波濤窄」「膠吾舟」 形象寫出漂泊途中充滿艱難阻礙,爲下文感嘆漂泊之苦埋下伏筆。

「借問舟中人,流轉何時休」 以直白的詢問,直接抒發內心對漂泊何時結束的困惑與無奈。 「帆高風色利,欲止不自由」 又進一步通過描寫行船順風卻停不下來的狀態,暗示人生諸多身不由己的無奈處境。

詩的後半部分引入神話典故,如弱水、神丘、潛虯、扶桑等意象,構建出神祕奇幻又壯闊的宏大場景, 「萬族呈祕怪,九土皆飄浮」 描寫天地間萬物奇幻,大地彷彿動盪飄浮,爲詩歌增添神祕浪漫色彩,同時也暗示世間變幻無常。

結尾將自己與鴟夷子皮范蠡對比, 「豈比鴟夷子,並湖名遠遊」 ,范蠡功成身退瀟灑泛遊江湖;而自己卻是無奈被迫漂泊,更突出詩人心中的落寞與悲涼,也流露出對自由灑脫生活的嚮往。整首詩內容豐富,情感深沉,意境開闊且奇幻,充滿藝術感染力。

周邦彥

周邦彥

周邦彥,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曆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讚揚新法。徽宗時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爲後來格律派詞人所宗。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爲“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爲“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 2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