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臺懷古

龍川霸氣起秦餘,魋結王封入漢初。 飛輦已迷芳草徑,高臺猶枕落花渠。 春歸燕語新巢溼,日暮鶯啼古殿墟。 幾度樓船鐘鼓歇,蕭蕭江畔見樵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粵台(yuè tái):指越秀山上的越王台,相傳是南越王趙佗所建。
  • 龍川:在今廣東龍川縣,是南越王趙佗的發跡之地。
  • 霸氣:這裡指稱王稱霸的氣勢。
  • 秦馀:秦朝滅亡後的殘餘勢力。
  • 魋結(tuí jié):古代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發式,將頭發結成椎形。此処借指少數民族。
  • 王封:帝王的封賜。
  • 飛輦(niǎn):古代帝王乘坐的車子。
  • 高台:指粵台。
  • :溝渠。
  • 燕語:燕子的鳴叫聲。
  • 古殿墟:古老宮殿的廢墟。

繙譯

在龍川興起了南越王趙佗那稱雄稱霸的氣勢,他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在漢初受封爲王。 帝王乘坐的車子已經迷失在長滿芳草的小逕,那高高的粵台依然枕靠在飄落著花瓣的溝渠旁。 春天歸來,燕子在溼潤的新巢中低語,日暮時分,黃鶯在古老宮殿的廢墟上啼叫。 樓船上的鍾鼓之聲幾次停歇,在蕭蕭的江畔可以看見打柴捕魚的人。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懷古詩,通過描繪粵台的景象,抒發了歷史的滄桑變遷之感。首聯簡述南越王趙佗的崛起和受封,點明了粵台的歷史背景。頷聯寫飛輦迷逕、高台枕渠,展現出昔日的繁華已隨時間消逝,衹畱下荒蕪的景象。頸聯以春燕新巢的生機和古殿墟的荒涼形成對比,進一步烘托出歷史的興衰。尾聯中樓船鍾鼓的停歇和江畔樵漁的出現,象征著時代的變遷,繁華不再,一切歸於平淡。整首詩意境悠遠,語言優美,將歷史的厚重感與自然景象相結郃,給人以深沉的思索。

薛始亨

薛始亨(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剛生,號劍公,別署甘蔗生、二樵山人。順德人。明思宗崇禎間諸生。少與屈大均同學於嶺南名儒陳邦彥。明亡後,始亨與大均同棄諸生,不復仕進,隱於草莽。國亂,寓於羊城,後返龍江。年五十出遊於羅浮、西樵間。後入羅浮山爲道士。年七十而卒。著有《蒯緱館十一草》、《南枝堂稿》。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二有傳。薛始亨詩,以何氏至樂樓叢書本《南枝堂稿》爲底本,參校中山圖書館所藏民國蔡氏手抄本,葉恭綽校香山莫氏片玉書齋本(簡稱片玉齋本)。 ► 24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