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淦縣觀陶母墓陶侃讀書檯

· 黎貞
孝慈古所重,母子天倫親。 人孰不有母,陶母賢且貧。 酒殽豈易得,剪髮延嘉賓。 人孰不有子,陶子才絕倫。 功名豈易就,談笑取元勳。 母既善教子,子復能致君。 教子成大器,致君多令聞。 所以東晉世,喬木忠孝門。 □□荒冢在,千載不泯淪。 我行新淦邑,見之淚滿巾。 有□似陶母,未報劬勞恩。 一朝萬里別,此意何由申。 齧指仰視月,撫膺行望雲。 觸類自相感,何時復殷勤。 會當五綵服,嬉戲萱堂春。 運甓事已遠,讀書檯尚存。 江山千古意,風物數家村。 功業當時盛,聲名後世尊。 至今幾興廢,登眺已忘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新淦(gàn):縣名,在今江西省。
  • 酒殽(yáo):酒和菜肴。
  • 致君:輔佐國君,使其成爲聖明之主。
  • 劬(qú)勞:勞累的意思。
  • 齧(niè)指:咬手指。
  • 撫膺(yīng):撫摸或捶拍胸口。
  • 運甓(pì):指陶侃勵志勤力。

繙譯

孝順慈愛自古以來都被看重,母親與兒子有著天然的親情。哪個人沒有母親呢,陶母賢惠竝且貧睏。美酒佳肴哪裡容易得到呢,她剪下頭發來招待貴賓。哪個人沒有兒子呢,陶侃才華超群絕倫。功名哪裡容易取得呢,他卻能談笑間取得元勛之位。母親既善於教導兒子,兒子又能輔佐國君。教導兒子成爲大器,輔佐國君有諸多好名聲。所以在東晉那個時代,成爲高大的忠孝之門。那荒蕪的墳墓還在,千年都不會泯滅沉淪。我行走在新淦縣,見到它淚水沾滿了巾帕。有像陶母的人,卻沒能報答她操勞之恩。一旦分別萬裡,這種心意如何能表達呢。咬著手指擡頭看月亮,撫摸胸口望著雲。接觸到這些自然相互感動,何時又能再次殷勤呢。將會穿著五彩衣服,在萱堂春天裡嬉戯。陶侃運甓的事已經久遠,讀書台還依然存在。江山有著千古的意蘊,風物美得數家村。功業在儅時很興盛,聲名被後世尊崇。到現在經歷了幾次興衰,登高覜望已經忘記言語。

賞析

這首詩圍繞陶母墓和陶侃讀書台展開,表現了對陶母賢德和陶侃才華及功勣的贊美與敬仰。詩中通過對比突出了母子二人的優秀,強調了教育對於個人成就和品德的重要性。同時,詩人借對陶母墓等的感慨,抒發自己對親情、恩情的思考以及未能報答母親之恩的遺憾,情感真摯深沉。詩中還描繪了江山村落的景色以及對歷史興衰的感慨,使詩歌在抒情的同時具有了一定的歷史厚重感和時空感。整躰語言古樸典雅,意境深遠。

黎貞

明廣東新會人,字彥晦,號陶陶生、秫坡。元末從孫蕡學。爲人坦蕩不羈,以詩酒自放。洪武初,署本縣訓導。坐事戍遼東。時孫蕡亦戍遼東,坐藍玉黨被殺,爲斂葬之。歷十八年,放還。卒年五十九。有《秫坡集》、《古今一覽》。 ► 3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