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中丞半洲蔡公平二南詩

樓臺斧鉞臨邊城,神武不殺稱天兵。 潢池弄兵非赤子,生黎熟黎皆蒼生。 安南甫下下海南,一歲兩鼓鯨波清。 功成徒聞萬骨朽,輪臺諸將同留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斧鉞 (fǔ yuè):古代兵器,這裏指軍隊。
  • 神武不殺:指軍隊雖然強大,但並不輕易殺戮。
  • 潢池弄兵 (huáng chí nòng bīng):比喻在狹小的地方進行軍事活動。
  • 赤子:指百姓。
  • 生黎熟黎:指不同程度的歸化民。
  • 蒼生:指百姓。
  • 安南:指越南。
  • 鯨波:指大海。
  • 功成徒聞萬骨朽:指戰爭勝利後,只留下無數犧牲者的枯骨。
  • 輪臺:古代西域地名,這裏泛指邊疆。

翻譯

樓臺之上,軍隊如斧鉞般威武地臨近邊城,他們雖強大卻不輕易殺戮,被譽爲天賜的軍隊。在狹小的地方進行軍事活動,並非針對百姓,無論是初歸化的民還是已歸化的民,都是我們的百姓。剛剛平定了越南,又迅速南下海南,一年之內兩次平息了大海的波濤。勝利之後,只聽說無數犧牲者的枯骨,而邊疆的將領們卻一同留下了英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軍隊在邊疆的威武形象,強調了其「神武不殺」的仁義之師特質。通過對比「潢池弄兵」與「生黎熟黎皆蒼生」,詩人表達了對戰爭的深刻反思,即戰爭雖不可避免,但其目的應是保護而非傷害百姓。詩的結尾,通過「功成徒聞萬骨朽」與「輪臺諸將同留名」的對比,深刻揭示了戰爭的殘酷與將領們的英名並存,反映了詩人對戰爭的雙重態度和對犧牲者的哀悼。

湛若水

明廣東增城人,字元明,號甘泉。少師事陳獻章。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編修。歷南京國子監祭酒,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在翰林院時與王守仁同時講學,主張“隨處體認天理”,“知行並進”,反對“知先行後”,與陽明之說有所不同。後筑西樵講舍講學,學者稱甘泉先生。卒諡文簡。著有《心性圖說》、《格物通》、《甘泉集》等。 ► 161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