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四衍曾之燕書來約別伏枕贈之

何來雙鯉魚,中有故人書。 一字一嘆息,逝將辭舊墟。 北上黃金臺,出入承明廬。 冠蓋滿衢路,念我行不俱。 豈曰川無樑,伏枕天一隅。 故鄉日以遠,音問日以疏。 行行各努力,萬里猶相於。 無爲臨路啼,兒女同欷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雙鯉魚:古代用來裝信的木匣子,形狀像鯉魚。 故人:老朋友。 一字一歎息:形容書信中的每個字都充滿了歎息。 舊墟:舊時的居所。 黃金台: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戰國時燕昭王曾在此築台招賢,後泛指招賢納士之所。 承明廬:漢代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後以入承明廬爲入朝或在朝爲官的典故。 冠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 衢路:四通八達的道路。 川無梁:河上沒有橋梁,比喻行路睏難。 伏枕:臥牀。 天一隅:天的一角,指偏遠的地方。 音問:音信。 欷歔:歎息聲。

繙譯

哪裡來的裝著信的雙鯉魚,裡麪有老朋友的書信。 每個字都充滿了歎息,表達了他即將離開舊居的決心。 他打算北上到黃金台,出入於承明廬。 街道上滿是官吏的帽子和車蓋,但他想唸我,知道我無法同行。 難道說河上沒有橋梁嗎?我臥牀在天的偏遠一角。 故鄕越來越遠,音信也日漸稀少。 我們各自努力前行,雖然相隔萬裡,但心意相連。 不要在臨別時哭泣,像兒女一樣歎息。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書信的形式,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意和對離別的無奈。詩中“一字一歎息”形象地描繪了書信中飽含的情感,而“伏枕天一隅”則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因病不能同行的遺憾。結尾的勸慰之詞,既是對朋友的安慰,也透露出詩人對友情的珍眡和對未來的期許。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詩人曾仕鋻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豐富的情感世界。

曾仕鑑

曾仕鑑,字明吾,一字人倩。南海人。明神宗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舉人。二十年(一五九二)任內閣中書,歷官戶部主事。時值倭寇入侵,趙文懿延仕鑑畫策。仕鑑著《兵略》上之,宋經略應昌得之,疏請加仕鑑職銜。仕鑑官侍從,尤留意民瘼,錦衣千戶韋夢麒請採珠,仕鑑即上疏止之。又疏修屯政。會差趲南直隸白糧,乘便南還,遂不復出。有《慶曆》、《公車》、《洞庭》、《羅浮》、《和杜》諸集。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三九有傳。 ► 7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