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十二首
庚戌之秋虜大入,渡桑越碣逾古北。烽火夜照甘泉宮,旌竿晝蔽長安陌。
驅我士女蒙毳衣,屠我牛羊爲湩食。鎮臣氣喪,邊將兵弛。
侵職濫官,勤王者死。決勝豈有帷中謀,主和遂貽城下恥。
天子旦集廷臣議,日中不決猶素紙。蜀郡才華久稱趙,慷慨挺身言致討。
書生由來劍術疏,往系單于惟餌表。議上始覺龍顏開,司馬授策,宗伯舉杯。
登陴一呼,疾聲震雷。胡兒躍馬趨風回,羣工獻壽詠康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庚戌之秋:指歷史上的一個具體年份,庚戌年的秋天。
虜:敵寇。
桑越碣:地名,指古代的地名。
烽火:烽火臺上燃燒的火。
甘泉宮:古代宮殿名。
旌竿:旗杆。
長安陌:長安城的大街。
蒙毳衣:粗糙的毛皮衣服。
湩食:生吃。
氣喪:士氣沮喪。
邊將:邊防將領。
侵職:侵害職權。
濫官:貪污腐化的官員。
勤王者:忠於國家的人。
決勝:決定勝負。
帷中謀:指在宮廷內部策劃。
主和:指主張和解。
貽城下恥:給城池帶來恥辱。
廷臣:朝廷大臣。
素紙:白紙。
蜀郡:古代地名,指蜀地。
慷慨挺身:義憤填膺地站出來。
龍顏開:指君主露出喜色。
司馬:古代官職名。
宗伯:古代官職名。
登陴:登上土丘。
康哉:表示慶祝的詞語。
翻譯
在庚戌年的秋天,敵寇大舉入侵,跨過桑越碣,越過古北。烽火夜晚照亮了甘泉宮,旌旗白晝遮蔽了長安城的大街。他們逼迫我們的士兵和婦女穿上粗糙的毛皮衣服,屠殺我們的牛羊生吃。鎮守邊關的將領士氣沮喪,防衛軍隊鬆懈。貪官污吏肆意侵害職權,忠臣爲國捐軀。決定勝負豈能在宮廷內部籌謀,結果導致國家遭受恥辱。皇帝早晨召集朝臣商議,到了中午還未做出決定,就像素紙一樣空白。蜀郡的人才久負盛名,義憤填膺地站出來陳述討伐之策。歷來以文才著稱的書生,前去向單于獻策。朝廷上開始看到君主露出喜色,司馬授予策略,宗伯舉起酒杯。登上土丘高呼一聲,聲音如雷震天,胡人騎馬飛奔,羣臣獻上壽禮,歌頌着康樂之情。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一幅戰亂時期的景象,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和人民的苦難。詩中通過描寫戰亂中的種種景象,表達了對國家危亡的憂慮和對忠臣義士的讚頌。詩人運用生動的描寫和抒發情感的手法,使整首詩充滿了悲壯和慷慨激昂的氣息,展現了當時人們的愛國情懷和對正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