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鳥二首

有鳥東方來,長鳴向西北。 竦身欲縛鳥,自願無羽翼。 白日蔽高陸,玄陰視無極。 風飆晝烈烈,積霰墮我側。 星紀雖雲周,沴氣尚難測。 逝者一何速,來者懼不力。 杕杜生道左,孤桐棄遐域。 雖懷壯士情,詎捕陽和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竦身:挺直身體。
  • 玄陰:深暗的陰雲。
  • 風飆:狂風。
  • 烈烈:形容風聲或聲音響亮。
  • 積霰:積雪。
  • 星紀:星宿的運行週期。
  • 沴氣:不祥之氣。
  • 杕杜:一種植物,又稱地榆。
  • 孤桐:孤獨的桐樹。
  • 陽和德:溫暖的德行或氣息。

翻譯

有一隻鳥從東方飛來,長聲鳴叫着向西北方飛去。我挺直身體想要捕捉那隻鳥,卻遺憾自己沒有翅膀。白日被高高的陸地所遮蔽,深暗的陰雲無邊無際。狂風在白天呼嘯,積雪落在我的身旁。星宿的運行雖然周而復始,但那不祥之氣仍然難以預測。逝去的事物多麼迅速,而未來的事物則令人擔憂其力量不足。地榆生長在道路旁,孤獨的桐樹被遺棄在遙遠的地方。雖然心中懷有壯士的情感,卻無法捕捉到那溫暖的德行。

賞析

這首詩以鳥爲引子,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對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中,「有鳥東方來,長鳴向西北」描繪了鳥的飛翔,而「竦身欲縛鳥,自願無羽翼」則巧妙地轉化爲詩人對自由的渴望與無奈。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如「白日蔽高陸」、「風飆晝烈烈」,詩人傳達了對自然力量的敬畏。結尾處的「雖懷壯士情,詎捕陽和德」則深刻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理想與現實矛盾的思考,表達了一種壯志難酬的悲愴情懷。

李夢陽

李夢陽

明陝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於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爲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爲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爲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爲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爲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 2184篇诗文